小学生短跑后倒地猝死,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该怎么做?
近日,一则“辽宁省抚顺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短跑后倒地猝死”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从2021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学校开展了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加强教职工、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发生意外时,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置?是保持坐姿,还是平躺?校园内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如何?关键时刻,教师是否知道急救设备如何使用?带着相关问题,新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经验分享
“黄金四分钟”很重要,尽量让患者平躺
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出现倒地后,及时有效的处置非常关键 。
据国家应急救援员陆承志介绍,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四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每隔一分钟会有10%的脑细胞死亡。这就是医学急救上所谓的“黄金四分钟”。如果10分钟内病人没有得到救治,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脑死亡。一般救护车到达现场最少要8至10分钟,如果要进入校园场所,时间会更久。这就需要在场的体育老师或校医及时有效地处置。
如果学校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需现场人员心肺复苏(CPR)。陆承志表示,若在场老师没有急救意识,多会选择请校医来救治处理,可能会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除此之外,陆承志也建议,尽量不要马上把患者扶起来,保持平躺姿势 ,否则有加重的风险。除非是夏天太阳暴晒,需要把患者移到阴凉处。
学校现状
部分校园配有AED,并普及急救知识
近年来,为加强学校急救教育,教育部实施了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2021年10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试点。按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要求试点学校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今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1000所学校参与试点工作,范围涵盖各级各类学校。新京报记者就此咨询了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第二批试点学校已推进相关工作。
除了试点学校,全国不少学校都配备了校园急救设施,并开展急救培训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李梅(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学校配备了包括AED设备在内的各种急救设施,体育教师也都接受过相应的急救培训 。扬州市文峰小学体育教师李娜表示,学校每年会定期邀请蓝天救援队到学校进行紧急救援培训 ,包括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心脏复苏等。
虽然学校配备了急救设施设备,但仍有体育老师不了解急救设备如何使用。采访中,有体育老师直言,如果体育活动中出现紧急情况,仍会优先联系校医,拨打120急救电话。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李立军
医生劝半小时不让走,救回34岁的他!年轻人要警惕心源性猝死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南京34岁的徐先生经常胸痛心慌。近日,在妻子的坚持下,徐先生就医检查,没想到当场被医生扣住劝了半个多小时。徐先生考虑到工作忙想要回去上班,最终还是被医生拽进抢救室。经查,徐先生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前降支血管堵了95%,且还有血栓,极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很多人或许以为年轻人离猝死很远,其实不然。《巴啦啦小魔仙》女主孙侨潞心梗猝死,年仅25岁;某电商企业一位员工猝死,年仅23岁;某IT男,每天熬夜、喝可乐、吃汉堡,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年仅22岁;男孩打完篮球,猛喝冰饮离世,被确诊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年仅19岁……年轻人猝死新闻频现,猝死话题在网络热搜上热度不减。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据媒体报道,我国约八成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6%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什么是猝死?猝死有哪几类?猝死有哪些身体信号?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猝死”盯上?
接下来,派派君就来和大伙一起聊聊这可怕的“杀手”。
什么是猝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指的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里的短时间一般是指在急性发病后至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
猝死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上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
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非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脑血管病、急性重型胰腺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猝死为何越来越年轻化?
当前的年轻人,面对生活和工作心理普遍感受都是“压力山大”。高压力带来的慢性疲劳,正在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脏。
此外,吃垃圾食品、抽烟、喝酒等不良饮食习惯,熬夜,缺乏运动也会增加年轻人猝死风险。
心源性猝死前有哪些表现?
通常心源性猝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并立即就诊。
1.曾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尤其在活动中或应激时出现,往往提示有心脏问题。
2.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尤其是活动、劳累、用力时出现。
3.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尤其发生在活动、劳累、用力时。
4.心悸:可能伴随出汗、头晕、恶心等,尤其与活动、劳累、用力等相关。
5.体检时有心脏杂音。
6.有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或猝死家族史。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轻压力均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尤其对于有心脏疾病、心脏疾病高危因素或心脏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定期体检:可尽早发现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如有心脏病家族史(家族中有人罹患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离子通道病,心源性或不明原因猝死等),需及早就诊。
遵从医嘱:配合使用药物或器械预防,如有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高危因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如何进行猝死急救?
猝死的黄金救援时间一般是在猝死发生后4-6分钟,若在6分钟内不能得到及时抢救,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若猝死发生在医院内可进行各种抢救措施,但如果发生在院外,应立刻拨打120,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或人工心肺复苏,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保证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AED抢救。
猝死很难提前预料,且进展急骤,死亡率高,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虽然年轻人的身体有更好的自我调节力,但不注重健康习惯的培养,会加重器官的负担,因此预防猝死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做好健康管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远离猝死。
(参考资料:江苏新闻、科普中国、CCTV生活圈、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政协网、华夏时报、网信永清等)
炸到音响都坏了的「信条」,懂不懂没那么重要
这是Sir的《信条》第三篇。
得承认,诺兰彻底激起了我们脑力上的胜负欲。
朋友间问候的方式都是:
“《信条》你看了吗?”
“懂了吗?”
电影有多炸?郑州一影院音响被炸坏,台州一影院银幕着火了……
△ 来源:微博用户@lexon_
无论是夸张或赞叹,观众早已把诺兰封为——诺神 。
顶级的场面,极度烧脑的概念,毫无疑问《信条》会是今年第一大片。
但在粉丝的狂欢中,Sir还是想告诉你——
其实《信条》没那么“神”。
不必以为电影太深奥,就望而却步;也不必因为自己的百思不得其解,而卑微惭愧。
这一篇,Sir主要想说的是:
1,诺兰造了个什么概念。
2,诺兰讲了个什么故事。
3,《信条》的弱点是什么。
每一条都欢迎不同的观点,继续探讨。
01
概念
诺兰爱玩时间概念,老粉早已见怪不怪。
《记忆碎片》剥夺了人感知时间流逝的记忆,让时间在主观上定格;《失眠症》利用极昼,模糊掉日夜更替;《盗梦空间》的多层梦境时间差;《星际穿越》的引力改变时间流速;《敦刻尔克》的陆海空三线交叉剪辑。
而这一次《信条》,玩的是时间逆转 。
注意,时间逆转 不是你理解的时间穿越 。
传统的穿越套路——
角色“空降”到某个时间节点,修正过去来影响未来。
比如《终结者》,机器人T-800回到过去,杀害人类领袖康纳妈妈,来阻止他出生。
△《终结者》穿越片段
但这对诺兰而言太小儿科。
《信条》不玩点对点的一步到位,而是让角色在时间洪流中倒着“游”回去。
今天的你想回到2个小时前对吧?
你得多经历一次这2小时才行,期间发生的事情,就像按下倒带键 ,将等速再次发生(休想有“快退键”)。
水坑先有涟漪,脚再踏下。
水花从外往内收拢,船是往后移动。
一种来自未来的特殊的旋转门 ,它可以扭转物质熵增的固有属性,变成“逆熵”,让人或物进入逆向时间状态。
怎么去到自己需要的时间点?
时间会一直逆转,而你会一直倒带,当到了你想要的时间点后,再从蓝到红进入一遍旋转门,时间逆转才能停止,时间才能变回正向。
整个过程需要使用两次旋转门。
(注!意!这部机器不是科幻片常见的时光机。它只能回过去,却不能到未来。 )
因为时间方向能够逆转再逆转。
这便有了电影里的战术——
钳形行动。
以同一时间点为目标,分成两支队伍:
红队正向,蓝队逆向,向中间包抄。
人能够通过改变过去,从而改变未来吗?
这又遇到一个问题,“祖父悖论”。
即,如果“我”回到过去,是否能够杀死自己的祖父?如果祖父死了,“我”又是怎么来的呢?
而诺兰的《信条》中。
祖父悖论,似乎不存在。
电影借由角色,将特殊时间观念传递给了观众:
即使你能回到过去,但你一切想改变时间走向的尝试,恰恰都是导致时间如此进行的根本原因。
简而言之,既定的事实无法更改,你的未来和过去互成因果。
那么在这个摄人心魄的概念下,诺兰玩了一个什么花活呢?
02
故事
《信条》的故事结构,像一个回环交织的迷宫。
用文字表述,估计只会增加复杂性。
现在网上不少图解,都更能还原剧情的原貌。
△ 点击可查看大图
首先需要确定几个事件在自然事件中的顺序:
游船刺杀(越南)/基地决战(斯塔克12号)/歌剧院行动(乌克兰)/孟买寻人(印度)/飞机爆炸(挪威)/游艇交易(阿马尔菲)/高速公路追溯(塔林)/回到机场(挪威)。
知道了每个场景的顺序,估计不少人看了还是懵逼:他们到底在干啥?
别急。
一开场歌剧院被炸。(同时也是越南游艇 以及斯塔克12 决战场的时间点)
这场戏就足足有四股势力——
恐怖分子、乌克兰特警、主角所在的CIA以及来自未来的尼尔。
有的是为了救人,但有的是为了抢“算法”部件之一的钚241。
一轮枪战,男主被尼尔所救,成功离开现场。
可是,钚241最终落入了乌克兰手中,男主角任务失败。
任务失败,面临的是处刑,但这一切都是一场测试。
被“信条组织”(Tenet)救下后,一切都在设计之中,男主开始了自己的新任务。
找到女科学家,“逆熵”的概念被引出。
追查子弹,找到了能提供情报印度的军火商普利亚,得知她卖出的本是一批正常子弹,不知道怎么变成了逆向的。
种种线索,指向了反派萨特尔的信息。
男主决定利用萨特尔的妻子凯特接近他。
如果说男主之前只是预习了什么是“逆熵”。
那么接下来,他将面临3场大型的“逆熵”遭遇战——
机场仓库探底,高速公路飙车,以及结尾的大决战。
接下来,Sir将详细叙述,电影中是怎么操作的。
在最后一场钳形行动中,红蓝双队均转化成逆熵状态,从未来回到过去。
其中,蓝队会在爆炸发生后25分钟时,根据战斗后红队给出的战场信息召开作战会议,随后在爆炸的那一刻开始作战;
而红队则一直回溯到爆炸发生前35分钟,根据蓝队给出的战场信息召开会议,随后在爆炸开始前10分钟开始作战。
这样能确保在这十分钟内,战场上同时存在两个互通信息的小队共同作战。
所以,双方作战5分钟时,需要炸掉大楼——
这是两队各自作战的交汇点,让彼此确认前钳形计划的顺利执行。
但其中,诺兰惯用的平行剪辑手法,极大地提升了这一段的观看难度。
而蓝队的尼尔则是整场战役获胜的关键。
他首先依旧在蓝队正常逆向作战,但发现敌军在地下入口设置触发炸药后,便借助斯塔克12中的逆转机器转回正态,驱车追赶红队的主角和同伴艾弗斯,让他们不至于被断后路。
阻止失败后,尼尔驾车前往爆炸中心点上方往下递了锁链,救出了主角和艾弗斯。
在与主角告别后,他又独自返回逆转机器,逆转后进入爆炸中心,帮主角打开门锁且挡下致命的子弹,最终成为了主角和艾弗斯进入爆炸中心时隔着铁门的那具尸体。
你也许会问。
既然过去无法改变,那钳形战术有什么意义?
电影解释,逆向逆转回去的人,可以给过去的人关于未来的情报。
用时间差来赢得优势。
过去的你留下类似“时间囊”的数据,被未来的人得到,掌握更多信息的未来人,可以逆转回来解救你。
对此,最生动的演示是结局——
凯特每次拨出电话,男主都能“闪现”来到她身边。
其实,并非是男主接到了凯特这通电话。
而是凯特对着监控打电话的行为,能够被信条组织所捕捉到。
组织再通过逆转时间,将凯特当时身处的地点和时间信息传达给过去的男主。
他像是位跨越时空的守护者,潜伏在凯特身边,一通电话,随时待命。
03
阿基里斯与龟
古希腊有个超厉害的哲学家,叫做芝诺。
有一天芝诺说:
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怎么可能呢?阿基里斯可是神话中速度飞快的英雄。
但芝诺是这么证明的:
假设乌龟在A点,阿基里斯从一定的距离外,跑去追它。
当阿基里斯跑到A点,乌龟在这段时间内爬到了前面的B点;当阿基里斯跑到了B点,乌龟又往前爬到了C点……
以此类推,无穷无尽。
不管阿基里斯的速度有多快,他到达乌龟的现在的位置,乌龟总会在下一个新的地方等他。
故。
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Sir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
和《信条》有关系。
不得不承认,《信条》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诺兰用了许多细节来支撑他的构想。
也帮助我们的思维能够适应逆向逻辑。
比如每一个旋转闸门前面都有一块检视窗,在进入闸门前,会透过窗在另一边看到自己(进入闸门后时间倒退的自己)。
这说明——
在同一个时空下,正反的两个“你”(甚至更多个)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也许你第一时间想不通。
但导演不断地用情节“教会”你:
比如主角和凯特被分别抓进审讯室时,对面抓住凯特的人是倒退着走进房间的。
主角和尼尔在飞机爆炸时带着凯特穿过闸门,回来就在车上看见了,路上推着凯特倒退着的自己。
最明显的,是主角手臂上的伤口。
一开始,他捅伤蒙面黑衣人(也就是逆转过来的自己)。
而在逆向视角,也就是黑衣人主角的视角,手臂上先有一个疤。
过一段时间成为较严重的伤口。
再过一段时间滴着新鲜的血,直到回到被捅伤的时间点……
为了排除bug,诺兰也是事无巨细。
比如反派给老婆凯特带上了氧气,自己却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蓝色房间里充斥的是“逆氧”。
凯特没有经过逆转,必须呼吸“正氧”。
不止于这些可视化的细节。
就连配乐也值得注意。
资深影迷们都知道了,这次诺兰的老搭档汉斯·季默没有参与电影。
诺兰邀请来的是Ludwig Goransson,代表作《黑豹》《曼达洛人》。
这次配乐很给力,很炸,不用说了。
Sir就提示一点——
部分配乐,也是倒放的。
比如高速公路的飙车戏,配乐是强劲而有节奏的声音,模仿的是火车从你身边一节一节经过时,“哐当哐当”的声音。
等到男主逆转后,再一次在高速公路上,配乐仍然保持同样的节奏。
但感觉上,声音是被一个一个“吸”回去的。
就像反派在玻璃对面说话,他却听不懂,因为声音变成了“逆语”。
不过,Sir列举这些令人抓狂的细节,不是要再赞一声诺神。
《信条》事无巨细的推演、证明。
恰恰掩饰着它的弱点——这从头到尾,都是个悖论。
正如“阿基里斯与龟”,它事实上是用一个极具迷惑性的论证,让我们的常识产生了动摇。
芝诺的命题,是可以被证伪的:
阿基里斯到达A点耗时t1,从A点到达B点耗时t2……,一直到tn。
看上去有无限多段时间。
但不断细分的时间,也是无限趋近于0的,它们的总和并不等于无限大。
故。
阿基里斯是可以追上乌龟的。
《信条》的悖论不在于。
它提出了“逆熵”的概念。(这实际上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科幻电影允许提出一个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概念。
但好的科幻片,要在假定的概念下,进行合乎常识的推演。
比如《侏罗纪公园》。
真的能够克隆恐龙吗?
不重要。
我们假设恐龙可以被克隆出来,只要接下来,恐龙在这个城市里做的事合乎逻辑就行了。
而《信条》真正致命的弱点在于,即使“逆熵”真的可以实现,片中的推演也是不成立的。
因为熵增和“逆熵”必须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不可能在同一时空中交汇。
一旦交汇。
便会产生无数的悖论。
诺兰的《信条》,更接近于一场大型魔术。
他让你看到硬币穿过玻璃杯。
但其实真正的罩门,掩盖在了魔术师的袖口里。
《信条》里的每个时间逆转,都有“罩门”。
举一个例子。
凯特被反派的逆向子弹击中。
按照电影中的解释,这种子弹的伤害更大,它是先从墙体飞出,穿过身体,回到枪膛里。
按理说,她应该是背部中枪,子弹从前方飞出。
但要注意。
子弹不同的入射方向,决定了创面的形状。
而在反派的视角中,他的行动是正向的。
他先射出了一个子弹,打中凯特,子弹再陷入墙体。
看上去,墙体——凯特——枪膛这个运动轨迹是可逆的。
但实际上根本不可逆——
因为在两种情形下,造成的伤害结果不同。
而电影却说,正反时间中,结果相同,只是“播放顺序”不同。
从结论,可以推回到假设的矛盾,所以这是一个悖论。
凯特的身体,是熵增物质;逆向的子弹,是逆熵物质。
这两种物质发生作用时,不可能保持同一套物理规律。
这是诺兰在整部电影中都不愿意说明的问题。
他用魔术的手段,掩盖悖论,完成了一场表演。
说了这么多。
Sir当然不是为了和你讨论物理概念。
还是因为电影。
为什么电影需要“真实”,哪怕科幻片也需要足够程度的“真实”。
因为一切的理念,不是在草稿纸上演算。
而是要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发生交汇。
在这一点上,Sir认为《信条》在诺兰的作品序列中,还是弱于《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
因为哪怕“盗梦”“黑洞”离我们再遥远。
总有一瞬间。
你相信了自己身在其中。
科幻的情节,对你的人生观真实地造成了那么点撼动——
我身在梦中吗?
还是要用“自杀”从梦中醒来?
而要经过多少次醒来,才会来到真正的现实?
这些,都是《盗梦空间》的余韵和后劲。
我们称之为“细思恐极”。
而《信条》的遗憾正在于。
第一遍,你没看懂,被复杂的结构震撼脑洞;
第二遍,你开始复盘,你或许沉思于绝望的宿命论;
第三、第四……遍,你越看明白,却越觉得它不再是需要多虑的悖论。
你会担心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吗?
不。
不需要。
阿基里斯怎么可能追不上乌龟。
我们游历了诺兰设计的整个迷宫。
转身离开。
由衷感谢,并期待下一个真正绝妙的作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陌陌骑猪撞你、超有钱婆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