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办公、社交情怀工具之浅见
本号上次分享了一篇《强烈推荐一款局域网办公、社交神器》,和大家聊了下这个飞鸽传书情怀工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此,感谢大家的厚爱,众网友提出了许多建议,让我脑洞大开,特别提到了其它的局域网工具:布谷鸟、飞秋、内网通,这几天我亲自试用、简单的比较了下,有几点个人的浅见,期望和大家分享。
以下是飞鸽传书与布谷鸟、飞秋的一点比较分析,不针对任何人,也不针对任何厂商,若有中伤,请私信本号。
一、和布谷鸟pk
布谷鸟简介:
布谷鸟具有通讯聊天、群聊、传送文件、离线文件、远程协助、录音留言 、消息签收、语音、视频、目录共享、网络硬盘 、公告、视频会议、手机短信、Andriod /IOS 、网页登录、二次开发接口等功能。 可实现局域网络间跨网段、专用虚拟网、INTERNET(外网) 连接的通讯。可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 安全、稳定、高效、维护方便、永久免费。
需安装服务器,服务器依赖mysql数据库,有服务器做后盾,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 的原因。 需要服务器后台分配账户或者自己注册(后台可配置)。 偏向于企业办公,个人使用,觉得口味有点“重”。 企业使用,和钉钉比较,还是有差距的。 官网声明,"可实现局域网络间跨网段、专用虚拟网、INTERNET(外网) 连接的通讯",但我想,现在应该是某q,RTX,某wei的天下,可以分的“羹”有限啊。 拥有特别授权功能,但要money,但官网声明: 拥有特别授权可以使布谷鸟实现一些我们不建议您使用的特殊功能,如服务器端查看用户聊天记录、客户端显示出使用单位的名称等功能; 这我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我花钱买特别授权功能,又不建议我使用这些功能,这么说我是不是“特么脑壳有水?”那只能解释这个特别授权功能是“鸡肋”了洛!! 有Android和ios版本,但没Linux版本,使用了下Android版本,就没登陆上过啊! 工具还在更新,下载使用,请移步到布谷鸟官网。总体来说,功能很多,个人认为使用起来没有飞鸽简单流畅,如果你是个有情怀,有“诗”的人,个人下载玩玩也不妨,毕竟免费的嘛!其它的,我不建议... ...,O(∩_∩)O哈哈~
二、和飞秋pk
飞秋(FeiQ)简介:
飞秋(FeiQ)是一款局域网聊天传送文件的绿色免费软件(目前不开源),它参考了飞鸽传书(IPMSG)和QQ, 完全兼容飞鸽传书(IPMSG)协议,具有局域网传送方便,速度快,操作简单的优点,同时具有QQ中的一些功能。
飞秋可以认为和飞鸽差不多的工具了,它参考了飞鸽,功能上应该比飞鸽强些,这里不列举了,可以到官网查看。 与飞鸽比较,似乎只有Windows版本,而飞鸽是全平台版本,软件也定格在2013年6月6日了,没再看到更新,情怀工具! 了解和使用,请移步官网感谢支持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收藏关注下本号,好资源第一时间触达,万分感谢
最后
动动你的手指,点击下面的广告,给我打赏一点生发剂,拜托!
前线关注试水三年,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的“小伙伴”带来怎样的改革体验?
文 :吴强兵、胡 伟
身处媒体改革的时代,
直面的是节目不能在线收看的现实,
2012年9月26日,
在这“最好也最糟糕的环境”中,
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成立了。
“我们走在大路上,却基本是夜行军,还以为自己脚下是小路、前方是悬崖。首长的表扬,官兵的点赞,是偶尔亮起的手电筒,会让我们产生一些‘道路自信’。在手电筒不亮的时候,自己内心的长明灯不能电压不足。”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员李习文当时在节目下的留言,今天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成长,就是为了不断地
突 围
﹀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小牛有约”栏目组受到官兵欢迎,战友们题词鼓励
所谓困难,困住了就难,想办法就不难
网络电视台这个“新生儿”呱呱坠地时,第一个挑战是:每周要推出3期全景式反映工作的电视节目。
缺人、缺稿、缺名气,但最令人发怵的是:由于带宽因素,上线的视频部队不能在线收看,网站每天只有100多次的点击量。
台里派人到驻福建部队8个不同类别的连队去,了解节目“落地”情况,不曾想,看到的是视频播放器迟迟打不开,继而是一直在缓冲,那情形简直让人窒息。
费了那么大的劲,有时熬了通宵才上线的节目,却传播不出去,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焦虑的。
网络是平台、是“聚合器”,必须打通网路,迈入信息高速公路。为提升人气,初始时期每期节目上线时,都用短信告知记者,有时还用电话通知部队收看。
台里还倡议部队同行:不能在线收看的情况下,能否把节目下载上传到单位政工网上;部队播放电影前,合适时可否集体收看;政治教育和党团活动中,有选择地播放相关节目,以提升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
2013年4月15日,在第86期主体节目中,台里采纳了一连队战士的建议,在“图说天下”栏目加入部分原创的军营图片,推出后反响挺好:不仅增加了来稿、收到不少有创意的图片,还争取到新的收视群体,作者队伍里有了摄影记者的身影。
王堃在训练间隙,争分夺秒抢拍镜头
所谓门槛,迈过去是门,迈不过去是槛
网路暂不通畅,但心路不能隔膜。台里从转变理念做起:把镜头对准一线官兵,让“草根”成为荧屏主角,让他们在节目中秀绝活、吐心曲;评选明星记者,每月在网页上推出明星记者图片和获奖感言,让他们拥有获得感;让节目向部队建设和中心工作聚焦,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各级在人才、财力、时间上的投入;将适宜的节目推介到中央主流网站,提升传播力,通过“两头进击”的办法,一点点打通网路。
外界有重重阻力和困难,能否迈过“坎”去,关键是自己要能调适改变,去适应环境。只要心中有兵,镜头对准官兵,积极展现火热生活,就一定能抓人“眼球”,积聚人气。
齐秀武,原是某炮兵旅电视骨干,工作中和台里编辑结识了。一段时间后,他喉部不适,一检查竟然是甲状腺癌变,虽属早期,却犹闻晴天霹雳。台里编辑张磊得知消息,打听到南京总医院治疗此病有专家,抓紧协调他入院治疗,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几天后,出院准备归队的他,觉得身体很虚弱,担心返程路上有危险,台里设法安排其在南京康复,几天后状态稳定了才动身。
“真心换真心,玛瑙兑黄金。”有段时间,台里因人员流动工作很吃力,状态刚恢复的齐秀武专门向领导请假,到台里来帮忙。
新闻是人学,节目是有温度的。三年来,台里在努力转变转型的同时,还坚持做到:来稿一律传至指定邮箱,由值班编辑统筹分流,稿件运转全程透明,接受采编人员和作者的监督。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刘伯宇、康跃煜、江小亮三人在连队采访时的情形
有梦想,“菜鸟”也能转身成“大神”
他是演讲者中最会主持的,他是播音圈里视频剪辑最好的,他是电视记者里最擅长策划的,他是全能型选手里最能吃苦的……同事们称他为“台柱子”,他的名字叫崔贺林。
其实,崔贺林刚到台里时,不懂电视,没干过新闻,也没接触过网络。他心里铭记着一句话:你做你就会!
他是台里一群年轻人的缩影——刚来时大伙都是“菜鸟”。
有必要来介绍一下这个年轻的团队了。由于人员是边干边组合,所以各人的特长、气质和成长轨迹均不相同;大家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也大为迥异,如果要说共同点,那就是青春年少、激情似火。
办好新媒体,得有全媒体人才,更要有新的传播理念。面对重重困难、繁重任务,台里的思路是:把网台建成“大学校”,让编辑部成为“梦工厂”,让人人来追梦圆梦。
士官许刚,从驻闽某团进台时,原以为会从事些保障类工作。在这个新环境里,他如鱼得水,一有空闲便埋头于砖头厚的业务书籍中,别人看了头皮发麻,他却如嚼糖豆似的津津有味。如今,这个入伍14年的老兵,在片头设计、技术包装、创意剪辑上都成了“大腕”,参与承担了多项重大宣传任务。
“学习、研究、实践”,过程单调枯躁,却是能力素质提升的闭合回路、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人甘之如饴地去吃苦、去摔打,办法有两个:一是让大家懂得增强素质是立身发展的硬道理,是在积攒事业的养分;二是培养兴趣,形成业务追求,在享受工作中愉快地学习。
编辑周超的工作照
“思想问题解决好,其他问题好解决。”
当“我要学、我想干”的氛围形成后,编辑部里一片“万马奔腾”的景象:每次业务交流、工作小结前,大家都不休息利用中午时间准备,有的熬到深夜研究梳理。
拿主持人来说吧,开播之初,几名主播都是在部队临时抽调,要录制节目了,就通知他们到台里;录完了,他们再抓紧回单位。时间长了,主播们疲惫不堪,节目质量也没有保证。
女主播牛隆爽,原是某舟桥旅的一名军医,没有播音专业知识,也无新闻从业经验,台里安排专人带教,给她润色稿件、交流播音心得,还挤出时间,让她到地方进行播音培训。几个月后,她获得专业证书,拿到了播音上岗证。
前段时间,军区政治部组织“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牛隆爽是互动访谈活动主持人。靠着平时的历练积累,她在现场穿针引线、反应机敏,点评启发、生动到位。她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好评。
对新媒体来说,专业人才匮乏往往是发展的瓶颈。不过,凡事皆有规律。台里在实践中体会到:短期内“用人”,有可能对资源“破坏性开采”;着眼长远去“育才”,才能让事业常干常新、活力四射。
“对面的观众”看过来
女主播裴樱桦到福建台山岛采访与来队军嫂同行
精品的背后是精神
今年4月中旬,“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公布,军区网络电视台出人意料获了大奖——台里记者廖华兴、牛隆爽等人采制的《寻访铸魂之路——走进古田系列报道》获得一等奖。
精品的背后是精神。“小作坊”之所以能出力作,全在于用心和创新。其他军区一网友留言道:“都说政治教育难搞,难在进入不了官兵的头脑。看了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的节目,却让人感到走心又入脑。有因就有果,教育者用心方能让被教育者走心,教育者动脑才能让被教育者入脑。教育者们,都‘长点心’吧!”
群众的智慧一迸发,现状就会被改变。台里开播没几天,推出的《女兵故事》就火了。这台由第31集团军某防空旅官兵原创的情景喜剧,讲的是总机班几名女兵的趣事,幽默、俏皮、风趣,真实反映了一线官兵的火热生活。该剧每集讲一个道理,看得不累,却能在轻松愉悦后析事明理。这部剧每集四五分钟,连播50多集,吊足了网友们的胃口。
张磊采访时的情形
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变脸,再变脸!为了发挥电视语言的优势,不久台里推出“小裴走军营”节目。主持人裴樱桦通过亲历与体验,观察体会官兵们的训练生活、喜怒哀乐。子栏目《东南海防行》在一年时间里,先后到了军区30多个一线连队,展示守岛官兵风采,在军区内外都引起强烈反响。
还有皋古清担纲的《新兵说吧》,在迷彩网搭成的帐篷内,请入营新兵面对镜头谈感受、吐心曲。你想,刚从地方青年身份转换塑形的新兵,本来内心就波涛汹涌,独自对着镜头,那还不放开了讲,说说心里话……这样的节目能不走心吗?没想到的是:上镜的新兵们说这还是对自己的一次心灵净化、自我教育。
台里还推出王堃领衔主创的“脱口秀吧”“军之侠”“2015讲述阅兵那些事”等策划,以全新的表情、鲜活的话语体系,反映火热的军营生活,展示官兵的别样风采。
此外,台里集中力量对网站进行改版,注入现代时尚元素;运用“碎片化传播”理念,打造“3秒钟抓住人、3分钟讲完一个故事”的视频节目。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互联网,早在两年前,台里便未雨绸缪开始转型。刘伯宇负责的《说说我们的留队心声》,种飞利负责的《说说咱连的“头狼”》《强军梦•365个小故事》栏目,周超、冯锋创作的焦点图、专题网页,都紧扣热点话题,个性鲜明,很受网友喜爱。台里的视频节目,进驻新华网、中国军网、优酷等网站,还在《人民前线》公众号、冲锋号、解放军报客户端等新媒体推介,单条最高点击量突破200多万次。
“互联网思维”生根开花
裴樱桦在基层部队采访
“网络电视≠把电视放到网上播。”
这个简单的结论,却是台里三年来反复探索实践,才深刻体会、感悟到的。从开始时的竭力做精品节目,到后来的数量叠加,再到琢磨用网,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大家边干边悟。
该破的破,该立的立,破立并举中谋发展。受“互联网+”思维的启发,今年以来,台里融合“腾讯、助讯通和飞秋”等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的传播功能,着力获取更大的传播效应。
围绕“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个主题,台里制作播出系列励志穿越剧《军之侠》和微访谈《小牛有约》。这些原创节目,实现了“策划前网上调查、制作中网上宣传、播出后网上互动”的运作理念,开启了网络宣传新模式。
种飞利、郑恒辉在部队拉练途中拍摄的情形
灵活的机制决定高效的运转
除探索出“选题来自网络、策划依靠网络、制作依托网络”的依网用网新路子,在运行机制上他们也大胆改进。和部队实施“扁平化”的指挥模式一样,编辑部着眼创新组建任务团队,目标是小型化、模块化。
放眼世界创新型企业,“班长”已成为决战决胜的主力,打赢“班长的战争”已成为竞争的利器。无论是微软、苹果、谷歌,还是中国的腾讯,其赢得市场的主导产品,都是小团队研发的。即使是通用电气等一些传统大型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之时,也开始组建小分队。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编辑部形成了“策划、协调、临时团队”为架构的“三足鼎立”模式:台领导在授领任务和形成决心后,通过策划组的研究论证,迅速拿出实施细则;当月值班编辑作为牵头人,搞好分工、协调、督促、落实,并兼顾好日常工作;临时团队在组建上,一般三到四人,成员含创意编导、视频拍摄、剪辑包装、网页设计等人员。
这样的结构运行平稳,能适应网络媒体快节奏、突发性强的特点。如此一来,人员自主性不强、劳动效益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情形得到改变。由此还形成了连锁效应:大家的专业意识强了,学习劲头高了;协作意识变强,平等民主的氛围浓了;出击更迅速,应变能力增强。
靠着灵活的机制,台里在完成主体节目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个性化专题110多个,品牌栏目30多个。
编辑皋古清在某训练基地采访时留影
1000多个日夜的积淀,融入生命的年轮,也成为网络电视台继续前进的支撑和动力。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个平台上拼搏的,不少是来轮训的新闻骨干,他们来的来、走的走,长则年把,短的几月,但不变的是创造的激情、同样精彩的演绎!
向前走
直面新的突围
网络电视台行走在
创新突围的大道上
感觉精彩,点击下方大拇指支持一下吧!↓↓↓
电子邮件这么古老的发明,我们为什么还在用?
过去数十年里,媒体无数次为电子邮件写下了讣告——2003年,被垃圾邮件掐死;2007年,被社交网络闷死;2009年,被Google Wave等实时通讯工具压死;2013年,被Facebook Messages干掉。可至今,电子邮件的发明者刚刚与世长辞,而gmail的app在美国依然是用户数排第七的手机端应用,比instagram的用户还多36%。
随着IM软件的不断发展壮大,微信、QQ等个人社交工具已经可以承担起工作业务的交流沟通任务。各大公司也致力于发掘新的企业协同产品,例如微信企业版、阿里钉钉等,因此不少观点认为,原先承担着工作沟通功能的电子邮件即将被社交媒体和协作工具代替。
近40年来,我们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习惯了接触时刻接收颠覆性的概念,但我们使用Email的方式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这一点和瞬息万变的科技产业完全不同。
早在2010年,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便抛出自己的看法:落后又笨重的电子邮件已经与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它将慢慢消亡。拥有Gmail的Google甚至也曾经推出Google Wave用以取代电子邮件。不过,电子邮件的生命力显然可以承受住这些后来者的挑战,用户可以热衷于Facebook、微信和Twitter,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抛弃过电子邮件。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需要在工作中使用互联网的员工中,有61%认为电子邮件对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固定电话和手机,其比例分别为35%和24%。
而网易发布的《2014年度互联网邮箱使用情况报告》中指出,中国网民平均每人使用约超过3.8个电子邮箱账户,其中电子邮件的第一属性是工作沟通,工作邮箱的数量占据了整体电子邮箱数量的首位。
对此,我们特意找到几位在不同类型企业里工作的上班族,并访问了他们工作中电子邮件的使用情况,试图从他们的回答里找到解释。
便于管理
作为一家小型私企HR的任君雅经常会为公司的新员工办入职,入职程序之一就是为新员工分配企业电子邮箱账号,当然她有时候也需要回收离职员工的旧邮箱。
“企业邮箱相比个人邮箱来说更好管理,离职容易产生一些业务纠纷,但是统一的邮箱就可以减少这种信息泄露或者客户流失。”企业邮箱允许管理员对每个用户进行管理,启用新游戏或者回收旧邮箱,都是增删电子邮件账号。
更专业更正式
在工作中,企业邮箱通常会取代个人邮箱的使用。企业邮箱的电邮地址以企业自己的域名作后缀,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更会带给客户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国企工作的肖易每天都需要和同事之间传送大量的文件,不过电子邮件并不是他们的选择,公司选择了一款名为“飞秋”的局域网文件传输工具,高速传输节省了不少时间。但电子邮件仍旧是肖易与上司进行工作沟通的主要方式:“我不能想象我发微信给我的老板汇报项目进度会是什么场景”。
在一家美资猎头公司供职的Claire将电子邮件视为处理工作的第一工具:“我们每天上班都是随时开着Outlook,电子邮件并没有影响效率。”Claire使用电子邮件时以纯文字沟通为主,比起微信,她认为在电子邮件里与同事沟通时内容表述会更加明确清晰,与合作伙伴沟通时统一的企业邮箱也显示出企业文化与专业性。
有时候并非越快越好
在领英负责市场工作的Lily在工作时需要大量与合作伙伴沟通,对她来说,邮箱的“缓慢”反而是一种优点。“一些沟通不一定需要及时,工作时与客户或合作伙伴沟通,背后往往是需要一个团队的讨论,不一定即使就好。”面对一些需要团队商讨才能确定的事宜,如果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沟通反而会令工作容易出错。
当然,在下班时间老板的电子邮件你可以用“没看到”作为理由不回,但告诉老板好几个小时没看微信,恐怕就底气不足了。
更多的工作?
Claire的工作要求她必须经常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因此她也经常在下班时间查看电子邮件,更会经常在休息时间处理工作。Lily的手机绑定了电子邮件推送,“有新的邮件我都会看到,需要处理就处理一下。”有些人认为电子邮件让他们不得不把工作带回家,有时候不能做到完全不理会那些工作邮件。
回到电子邮件本身
在知乎“电子邮件会不会被即时通讯工具代替”的问题讨论下,用户Jimmy Zhang提出,Email 是一种 De-centralized (去中央化)的交流技术,是基于一系列开放的标准的。
电子邮件的开放性让用户可以给任何一个人发邮件,而不介意对方用的是Gmail还是网易邮箱还是QQ邮箱。微信、QQ等软件,始终是基于一个中央节点的,比如腾讯的服务器。即时通讯软件需要用户的覆盖率,尽管有些产品已经席卷全球,但你仍旧不能用Facebook给一个Twitter用户发消息,而电子邮件就不用在乎这个问题。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