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砖瓦的起源
[每一件历经岁月洗礼并留存至今日仍依然生机勃勃的物件,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实用性怕是第一位的,而附带价值则是另一因素...]
且说砖瓦,作为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建筑材料,外表质朴简单,却记录了中华文化的一步步演变。从脍炙人口的阿房宫到当代别树一帜的别墅,砖瓦的变化在建筑文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是世界瓦砖的发祥地,在距今七千多年前至五千多年前中国诸多古文化遗存中,就已经发现用于建筑居室的红烧土块。
江南的良渚文化时期,现代形态概念上的烧结砖形成,由黏土、稻糠和稻草糅合,以竹竿和芦苇作为骨架,堆积大量干柴用火焚烧而成。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则是中国瓦的萌发时期,到了齐家文化时期,陶瓦被发明出来,并有板瓦和半桶状瓦等样式。
可以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中华烧结砖瓦的发源地,烧结砖瓦的发明和传承开启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先河。
在夏商周时期,烧结砖经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四千一百年前一个小邦昆吾氏发明了'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改造和创新了砖瓦的烧造系统。而西周时期大型空心砖的发明又是对中华砖瓦的一大贡献,于此同时板瓦、筒瓦、瓦等作为建筑物屋瓦面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构件被制作出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阴刻图案的画像砖和各种各样精美图案的瓦当,这种刻画精美的瓦当正式拉开了砖瓦装饰艺术的序幕,推动了整个砖瓦业的发展,是中华古建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过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土木,砖瓦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烧制技术工艺愈发精湛,生产的秦砖被成为‘铅砖’。
而到了汉代,砖瓦生产逐步与制陶业分家,走向专业化。屋舍建筑中瓦成了主流,亚膜水平较高,其表面出现雕饰。小型转出现了模数化制式,尺寸逐渐规范。
秦汉时期,皇家专用的砖瓦表面一般都装饰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在汉武帝以后,形成了画像砖的独特艺术风格,形式多样,其中主要采用空心画像砖。
在近五百年的时间中,‘秦砖汉瓦’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第一个高潮,为后人了解秦汉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瓦当的纹饰主要是莲花和兽面纹,文字瓦当几乎消失。宫殿屋顶的重要部分采用鸱尾、沟头、滴水等琉璃制品。
北魏时期出现的琉璃瓦,质地坚实,色彩绚丽,造型古朴,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
到了唐代,灰瓦、黑娃和琉璃成了当时重要的屋面材料,琉璃工艺和釉料配方有了重大的发展,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与此同时出现的青棍砖和青棍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代窑后砖雕的出现启迪了我国木雕和石雕的发展。砖雕的图案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教化作用。砖瓦生产和砖瓦文化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达到真正的巅峰。
宋朝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刊行北宋崇宁二年重新编修的《营造法式》艺术,首次对砖瓦的尺寸、原料、成型、干燥、码窑、焙窑的规格和砌筑施工做了比较科学的总结和规定。
明代时期,紫禁城的修建促成了金砖生产和工艺的发展。由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对砖瓦的制造工艺作了全面的科学总结。到了清代,小青瓦、青瓦、筒瓦、板瓦成为广泛应用的屋面材料。这期间烧结砖产品从庙堂走向了人间,装饰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砖雕工艺技术花样翻新,图案题材涉及广泛,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华砖瓦艺术文化,极大程度的推动中华砖石建筑结构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式砖瓦,浓缩传统建筑的精髓,沉淀民间记忆的丰厚底蕴,渗透着中国建筑文化,用在宫廷,庄严大气;用在寺庙等宗教场所,异常肃穆庄严;用在园林楼阁,别致精巧;用在书院等文化场所,格外典雅;用在剧院、纪念馆,分外华丽。中式砖瓦越来越受国内外建筑界的青睐,他的市场在建筑行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秦汉时期的砖瓦文化,以及其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代是中国后世社会各项基本规则和制度出现的关键时代,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留下了很多传世的经典,在这些能代表秦汉时期文化的诸多元素中,砖瓦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这些砖瓦在建筑功能和艺术两方面又组成了独有的秦汉砖瓦文化,说到文化自然是指:“成体系,成规模并有一定的规则,对后世有很强的影响”。秦汉砖瓦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文化也是具有这些特点,并且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砖瓦文化
(一)、建筑文化
砖瓦是一种重要的坚持,因此秦汉砖瓦文化首先体现在建筑文化方面。秦汉时期大型宫阙的出现,其等级制度对各个建筑部件有不同的要求,传统泥、木建材无法完全承担这方面的需要,如屋顶从硬山式发展为庑殿顶,对砖瓦结构的大范围应用提供了可能。另外,为防御外族的入侵,对坚固的防御的攻势和城市的建设开始不断的增强,这就使得砖石这种耐腐蚀、抗寒抗旱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和大型的天然石料一起被用作防御建设,建筑用砖、瓦成为社会潮流。
西汉未央宫复原图
(二)、艺术文化
就艺术方面来说,秦代的瓦当上采用圆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比起前代的半圆形机构有了更大的附着面,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大的可能。随着王朝的一统,人们不断在文化和信仰方面区域统一,这种统一给瓦当的纹饰创作带了更多的素材。 中国传统信仰中的一些基本信仰符号,比如四象、龙凤等都在秦代瓦当上现过。虽然并没有后代那么精细,但是也为后世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文化上传统宗教道教的出现使得在建筑中人们也不断地引入了两仪四象素材,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神仙体系,但是这些来源上古的传统信仰足可以让建筑中瓦当装饰出现全新的纹理条饰,朱雀、玄武、白虎、青龙的装饰在汉代瓦当上是常常可见。
四象瓦当
之后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冠上了明显的等级观念,龙凤纹饰一定是皇室或贵族的专属,又不断的出现了睚眦、狻猊等等传说的圣兽。 如陕西省兴平县西吴公社北吴村出土了一块残砖,该空心砖为泥质灰陶,残长约为砖的一半,但依然可以看出其砖面相向卷曲的双龙图像,而现在仅能够看见一条龙。龙头有双角,昂首翻唇咧嘴,上下有鬃,巨目怒睁,周身有鳞有鳍,两爪为三趾。上下有云朵,画面单线阳刻,密而不繁,疏而不漏,形象生动。而民间巨贾们不能越制而设,也促使了很多象征性的花纹,比如象征高雅、气节的梅兰竹,象征多子多孙的石榴等等都成为了瓦当上的新宠。
兴平县出土的残砖
(三)、墓葬文化
秦汉时期在思想中常有伺死如伺生的思维方式,认为人死了只不过是灵魂超脱于身体之外继续生活所以生前如何,死后自当如何。所以在秦汉时代一些大型的墓室开挖修建并且逐渐成为墓群,然后不断用砖石垒砌固定墓穴,之后进行墓室的修建,主室、测室、饵室的修建是原本单一的墓室修建形式成为了一个集合,然后仿效宫殿的木质门阙用砖石为材料进行墓门石阙的修建。这样的墓室不易坍塌,有利于墓主人的尸身保存,上行下效,巨贾、士大夫阶层也纷纷用这种方式进行修建墓室,在老百姓中家境条件好一些的也会用砖石结构对自己的墓穴进行简单维护。
西汉砖室墓
汉代在墓室中出现两种砖:一种是功能性的砖,他们被做成空心条砖、楔形砖、企口砖、楔形企口砖,并且根据墓室的不同特点进行从新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砖石墓。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抬梁式空心砖墓,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楔形、企口穹顶式砖墓又是另外一种特点,这让墓室建造更加简单而结构却更加完整,较与前代来比技术的先进完全不在同一个等级上,这也是砖石出现带来的可能;第二种是用来装饰的壁画砖,以四川成都出土的汉墓画像砖为例,他的单面画面积较大,保存的画像比较完整,可以通过画像上的基本图示看出时代内容,而这些画像砖上基本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所处的生活状况,亭台楼阁、轩舫廊榭都可以在这些画像砖中窥察一二,这对于后世的园林发展和建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对于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墓画像砖
二、秦汉时期的砖瓦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大型城市的出现、军事防御的需求
秦代统一六国形成了中央一统的王朝,对全国的行政区划有了全新的规则和安排,一些原本很小的聚落因为战争结束和经济发展的原因逐渐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同时传统的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也随着和平和稳定的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的礼制观念和城市布局特点,完整的城和郭开始被从新修缮,小型的城市也具有完全的城墙,而大型的城市不仅拥有郭还拥有瓮城等新的防御建筑,这些建筑的基本要求就是坚固,不仅可以抵御入侵还要能够接受风雨的自然侵蚀,尤其是在帝国北方的一些重要战略城市之中。种种需求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开始泥土所夯筑的城墙就不能更好地胜任冷兵器发展所带来的冲击,砖石结构能够充分地发挥其特性对夯土城垣起到更好地保护。
另外在北方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秦汉两代大规模修筑了长城,这是一条横亘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边界,绵延万里跨越了多个不同气候和地形带,这需要建筑材料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自然要求,耐风化抗腐蚀的砖材料是首当其冲的首选,大规模的烧制开始沿长城一线出现,这也是砖石能够迅速取代传统建筑材料开始繁荣的关键要素。
长城
(二)、 宏伟的宫室建筑、大型的墓穴增多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一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繁荣,社会可支配的财富较多是发展建造的最佳契机。帝王将相都纷纷开始修建的自己的宫室,两层或者三层的单体建筑的出现,使原有的建筑材料承重效果不堪重负。所以砖石又被大规模的采用,辅以木质的斗拱结构,让建筑不仅美观而且更加坚固,屋顶的新兴房顶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重檐顶从庑殿顶一直到单檐房顶,这又让砖与瓦形成了新的组合形式,更具等级和美观的砖瓦结构组合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平民墓葬多使用砖砌,也使砖瓦应用增多,促进砖瓦文化繁荣。
(三)、 砖瓦烧造技术革新与产量提高
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技术上承春秋战国而来,继续采用“浇水转釉”技术烧制青灰色砖瓦。但已发明“串窑”,这样便提高了生产效率。砖瓦窑基本上都为半地穴式,即首先在生土层中挖出一个土坑,然后掏挖、修整出窑床、火膛、窑门、排烟系统等部位,最后用砖或泥土封顶。火膛面积增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燃料,烟道数量增多,可以增强抽力并提高窑内温度。砖瓦窑的分布情况与其用途和属性有着密切联系。如在较小的范围内发现大量同一时期的砖瓦窑,往往意味着这些窑是为了修建城址或某些大型建筑而设。这也是砖瓦制造、使用的一种合理化布局。
西安未央区西汉砖瓦窑示意图
三、结语
在秦砖和汉瓦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点滴,对自然的崇拜、对文化的追求、对安逸生活的需要,反映出两千多年前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秦汉砖瓦文化集中表现在建筑、艺术和墓葬三个方面,尤其是西汉出现的“四神兽”瓦当艺术图案,是中华“四方五行”思想的集中体现,影响深远。
砖瓦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型城市的出现、军事防御的需求;第二是建造宏伟的宫室建筑、大型的墓穴增多,第三是砖瓦烧造技术革新与产量提高。秦汉时代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经济飞跃发展的时代。留下许多传世不变的建筑文化法则,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在这些堪称经典传世的古建筑中,依然遵循并发扬光大。
古代人们是如何烧砖的,皇宫用的砖头,制作过程竟长达一年多
板砖这个东西大家都不会陌生吧
不就是盖房子用的建材嘛
有什么好稀奇的呢?
大家还记得前几天
澳洲小哥造砖的视频
小伙伴们评论亮了
有人说那是烧石灰
并不是造砖
也有小伙伴留言想看造砖
今天就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不杀蜗牛造砖头
聊一聊上古神器——板砖
板砖号称十大神器
上可盖房做栋梁
下可打架斗流氓
左边一砖拍死牛
右边还能占个座
说真的
大学那会
真有这样占座的
临近考试复习大课
都去临时抱佛脚
去教室和打仗似的
据说,带着板砖占座的
期末考试考的都挺好的
不过,我没试过
至于拍砖打架就不说了
毕竟咱都是斯文人
接下来说正经的
来聊一聊带加成的上古神器
砖瓦的发明是人类适应
自然界的又一大伟大发明
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
从草盖泥筑到砖木结构
也是建筑史上的一大飞跃
我国古代早在西周中晚期
就有使用砖瓦的记载
看完了澳洲小哥徒手造砖
于是小编就很好奇
中国古人是怎么制造砖头的呢?
要制作砖头,就必须有原料
都知道砖是用土烧的
但也不是只要是土就能烧成砖
必须使用黏土来做原材料
所谓的黏土
是一种含沙很少富有粘性的土壤
古人将挖出来的黏土
放在空旷的场地进行自然风化
经过自然侵蚀使其内部分解松化
这一时间可能要长达半年之久
等到使用前
还需要经过粉碎和过筛
将大颗粒筛选除去
只留下那些细密的黏土成分
这一道工序对砖头的品质至关重要
然后将筛选过后的黏土加水湿润
像和面那样去揉炼黏土团
当然了,这一步肯定不是用手的
这一步是利用畜力或者水车进行的
大概需要揉炼四五次才能进行下一步
然后将揉炼好的泥团
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制丕模具里
泥土需要压的尽量紧实一些
把制好的砖坯码放在细沙上
防止粘连
接下来就是长达半月的阴干时间
等到阴干后,就需要烧制了
将砖坯整齐码放在砖窑里
用泥巴封死窑口
用柴火在砖窑里烧制十天半个月
待到完全冷却
这一窑的砖才算是完全烧好
事实上想要烧出砖来在古代
是很复杂也很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想要生产专供像皇宫那样
重要建筑物的青砖
更是困难重重
像这样两尺见方的大砖
都是是皇家建造宫殿才能使用
在制造这样的青砖时
选好的黏土至少要放置一年时间
来进行自然风化
然后要用水泡开,让数只牛来踩踏
直到成为稠密坚实没有气泡的泥团
并且需要验收才能使用
然后进入模具做成砖坯
光阴干就需要七个月之久
烧窑的时候更是讲究
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
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
再用整柴烧一个月
最后用松枝烧40天
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
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
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
可见当时烧砖是件辛苦的工作
(皇宫里用的青砖也叫金砖)
当然,这样的青砖一般人也用不起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红砖
还有一个学名
叫做普通烧结砖
现在生产红砖的原材料
已经由原来的黏土为主的配方
改变成以页岩、煤矸石等为主要原料
经成型、焙烧而成的实心砖
烧窑的燃料也从柴火变成
煤炭或者天然气
烧制时间也缩短到了6天左右
由于红砖生产简单
加上现代化的生产线的介入
红砖广泛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工程上
时间到了现代
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
现代建筑物的各项指标了
而且由于需要大量破坏耕地取土
需要大量的燃料进行烧窑
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家已经开始限制这种生产方式了
我们日常看到的普通烧结砖
将在一段时间后彻底消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新型的建筑用砖也崭露头角
其中蒸压灰砂砖也是最看好的一种
使用适当比例的石灰和石英砂、
细砂岩经磨细、加水拌和
半干法压制成型并经蒸压而成
其抗冻性和耐腐蚀性
都大大优于普通烧结砖
也许这种新型的砖材
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淘汰
有人预测,那将是第三次建筑革命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