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这篇文章是说,在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们为了做禊礼这件事,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老的少的,诸多的贤士能人都到了,我的号召力还行吧。兰亭这个地方美啊,有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很美很美的。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一个个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好玩吧,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畅快的了。
接着,老王又叹息,说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不管你过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还是多么高兴和满足,一切都将成为旧迹,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本来呢,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也是妄造的,可我们还是都这么说这么写,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一轮轮的就这样,可悲呀!
最后,老王说,今天,我一个一个记下兰亭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的这篇小文,很多人都以为是很美很美的,其实,里面的伤感也是让人一滴一滴地抹眼泪。
永和是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从历史传承上说,“序”是出了大名,“集”却是少人知。
那么《兰亭集》里到底都写的啥?
《兰亭集》共收录了37首诗,都是贤士名流们沉醉于酒香后的“张嘴就来”。
如司徒谢安的: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如司徒左西属谢万的: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元萼咄润,飞雾成阴。
司冥卷阴旗,句芒舒阳旌。灵液被九区,光风扇鲜荣。
碧林辉杂英,红葩擢新茎。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泠。
如左司马孙绰的:
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伐木,肃此良俦。修竹荫沼,旋濑荣丘。穿池激湍,连滥觴舟。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脩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如行参军徐丰之的: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
清乡拟丝竹,班荆对绮疏。零觴飞曲津,欢然朱颜舒。
就选这么几首有代表性的。
因为这些诗都是应景之作,属于不好也不坏,自然是无法和王羲之的“序”相提并论,并且,还有16人,侍郎谢瑰、鎮国大将军掾卞迪、王献之、行将军羊模、行参军事卬丘髦、参军孔炽、参军刘密、山阴令虞谷、府功曹劳夷、府主薄后绵、前长岑令华耆、前余令谢滕、府主簿任儗、任城吕系、任城吕本、彭城曹礼,他们连诗都没写成,各罚酒三杯,所以,“集”就显得很是草率单薄,而只有三百来字的序文却显得深刻厚重了。
如今永和已过久矣,兰亭有了新面,可是那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的热闹场面还若在眼前,王羲之那如行云流水的字,那字句处绵长的深意告诉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人生活得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
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
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
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
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
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琦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只得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意思是让他不在呆在荆州,而去外边带兵谋发展。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诸葛亮失了街亭后心中郁闷,那天傍晚,他身着便服,带了两个随从在西城中散步,实则上他是想借散步时琢磨出一个退兵的好计谋来。其时,西城内的百姓也是人心惶惶。因为他们看到,那五千兵已经分出一半押运粮草走了,而传来的小道消息都是司马懿的大兵快要到了。诸葛亮正漫无目的地走着时,就听到沿街的一处铺面里传出一阵阵笑声、猜酒令声。
诸葛亮摇摇头,心说,真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他正要抬步离开,猛听到里面有人高声叫道:“三个工匠,个个顶亮。”诸葛亮一听,立时怒火攻心,真应了一句老话,叫做:掉毛的凤凰不如鸡呀。我仅仅丢了一个街亭,就被这等布衣如此嘲弄,这些人也着实可恶。于是他对手下命令道:“将这几个人拿来是问。”
诸葛亮前脚进了府,兵丁后脚就将喝酒说大话的人捉了来。诸葛亮一看是三个人,便让他们报姓名。三人不知为何被捉,更不知犯了何事,身上不由打起了哆嗦,吞吞吐吐地报了姓名。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一个叫王二麻子。
诸葛亮喝道:“尔等知罪吗?”
“不知。”
诸葛亮一听,火更大了,死到临头还嘴硬,就命令将这三人立即拉出去砍了。那三人傻眼了,怎么一下子就判了死罪呢,就大呼冤枉,高声叫道:“相爷,你叫我们死,我们不敢不死,可你历来是仁爱之人,不滥杀无辜,你总得让我们死得明白才是。我们到了阴间也好向阎王爷说呀。”
诸葛亮摇摇羽毛扇,冷冷一笑说:“好,我告诉你们。你们好大的胆子,竟说什么‘三个工匠,个个顶亮’,你们敢小瞧于我?”
那三人一听,又大喊冤枉,说:“相爷,您打死我们,我们也不敢侮辱您呀。那话我们是说了,不过指的是我们三个。我是个篾匠,李四是个裱糊匠,王二麻子是个画匠,而我们三个都是秃脑袋,所以刚才我们喝酒时开玩笑说‘三个工匠,个个顶亮’,顶是指脑瓜,亮是指秃顶。请相爷明查……”
还用查吗,明摆着嘛。诸葛亮这一看,可不是吗,这三人个个都是秃脑瓜顶。他就知道自己刚才是一时性起,不问所以,闹出了笑话。可是,现在人捉了来,再放回去,那不是更让士兵和百姓笑掉大牙,说我堂堂诸葛亮仅凭谐音就草菅人命。
诸葛亮就琢磨用什么办法结束这件事儿,他想了一下,捋捋胡须说:“尔等说的还有些道理,只是,我捉你们并不是为的这事,让你们来是另有打算,只是怕城内有司马懿的*细,故采取了捉拿的方法,使你们受惊了。”
三人大喜,说道:“任凭相爷吩咐。”
诸葛亮说:“最迟明日,司马懿那厮就要兵临西城,城中的百姓难逃一劫。我请你们来,是想请你们帮我想个退敌的良策。”
三人一听,愣了,找我们出退敌的计谋,我们吃几碗饭自己还不清楚吗?这分明是捉错了为自己找借口嘛。
三人这时酒也早吓醒了,就凑在一起想主意……
这一夜,诸葛亮根本没睡。天麻麻亮,就有兵士来报,说司马懿已经统领15万大军到了西城外十几里处。诸葛亮一听,心中大惊,急急地布置人马快快撤退。但是他知道,就是跑了,那司马懿也会追上来,便仰天长叹:“唉,天要灭我也。”
诸葛亮刚走到二门处,有人高喊:“相爷,我们怎么办?”
诸葛亮一看,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这三人已经从兵士们慌乱的脚步声中判断出大兵临城,凶多吉少。他们想溜,可看守他们的兵丁不放,说没有相爷的命令。这时,他们看诸葛亮出来,便急急地叫道:“我们已经想出了计策。”
诸葛亮一听,忙问:“什么好计?”
其实,这三人哪有什么好计呀,这一夜他们想法子脱身,想法子消磨时光,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自己的手艺。于是,他们向看守讨来竹条、纸张、画笔、颜料等,糊了一个跑马灯,在灯的六个面上让王二麻子画了诸葛亮过去的成功战例,为的是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拍拍诸葛亮的马*,好让他放了他们。现在诸葛亮一问,他们就拿出了这个跑马灯。
诸葛亮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什么名堂。
突然,诸葛亮一拍脑袋,大声叫道:“着呀,这灯外实内虚,虚虚实实,如同战场一样,确实是条妙计。来人,速速着人将城门大开,洒扫街道,将我的琴摆到城楼上,我要上城楼……”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从这跑马灯上受到启发,使出了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保全了自己和将士的生命。
有好事之人了解这空城计的来历,便默默记下了。只不过是这样写的:“三个吹牛皮的工匠,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憋出了个空灯计,令孔明演变成空城计,他们顶半个诸葛亮也。”
久而久之,人们嘴上传成了“三个牛皮匠,顶个诸葛亮”。再到后来,变成了“三个臭约公元前1600商汤在鸣条之战灭夏后 ,在亳 建立商朝。商纣王在位时荒于朝政,残暴横行,荒淫无度,沉迷酒色,专宠于苏妲已,建造酒池肉林,使得商朝逐渐衰弱。
渭水中游有一个古老的周部落,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人民擅长耕种,逐渐发展起来。首领周文王对内施行仁政,广纳贤才,发展生产;对外,与诸侯国恩遇有佳。周文王生前没完成伐纣大业,儿子武王继位后继承文王遗志,广施仁义,勤政爱民。重用吕尚、周公旦等忠臣,厉兵秣马为伐纣做准备,并迁都至镐。
几年后,得知纣王的三位忠臣:比干进言惹怒纣王被杀,微子和箕子明哲保身,不干预朝政。而商军主力正征讨东夷。时机成熟,周武王便亲自率领精兵,开始了伐纣之路。在孟津于各诸侯国会合,武王率5万联军继续东进,直指朝歌。联军仅六天便到了朝歌前站-牧野。消息传到都城,朝中人人惊慌。沉溺酒色的纣王这才缓过神,但大军在东南征战,一时无法调回。迫于无奈,纣王只好将奴隶、战俘集合起来,凑成50万大军,前往牧野迎战。
第二天,天还没亮,武王便开始列阵,对着三军说:“商纣王纵情享乐、虐待奴隶、残害百姓,他不思悔改,反而大兴酷刑,杀害忠良,上不敬先祖,下不爱子民。“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我姬发此举是为了天下苍生,目标也只有纣王一人,不会伤及无辜的百姓。”将士们听了都热血沸腾,大声呼号:不灭商纣绝不回朝。周军上下齐心,同仇政忾,而商朝军队却如一盘散沙。
天刚亮,周武王身披铠甲,左手握权杖指向前方,周军齐陈向前。军师姜子牙乘一辆战车冲在最前头。眼看就要接近敌军了。这时,早就恨透了纣王的奴隶们,临阵倒戈纷纷起义将长矛后转为周军打开了一条道,剩下的商军乱了阵脚。周军乘势猛烈冲杀过去,几十万的商军纷纷落荒而逃。周军大胜,商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燃火自尽了。周军一鼓作气,打进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朝歌,灭了商朝。皮匠,赛过诸葛亮”了。而那三个工匠的名字也成了中国普通人的代表,那就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不过是个通透,诗句明了,黑白明了,也就四季、日日惠风和畅了。
揭秘三国乱世!四位真正的猛将,其余人黯然失色
三国乱世中的众多悍将
在三国乱世中,蜀汉、曹魏和东吴涌现出众多英勇的将领。他们以过人的智勇和勇猛的战斗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其中,五虎将被誉为当时最为杰出的猛将,而其他知名将领也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气。
第四名猛将文鸯
在众多猛将中,文鸯是备受瞩目的存在。他出生于一个世家,拥有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在曹魏时期,由于曹爽与司马氏的斗争,文鸯成为曹魏朝廷中的一员重要人物。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对司马师的冲击,给曹魏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文鸯以其深思熟虑的谋略和勇猛的战斗力而闻名。他在长坂坡之战中,挺身而出,奋勇杀敌,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英勇表现使得敌军闻风丧胆,成为蜀汉军队中的中流砥柱。
第三名猛将张飞
张飞作为蜀汉的猛将之一,以其勇猛的形象而闻名于世。他威猛的外貌和豪放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长坂坡一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勇气,成功击退了曹军的进攻。他的独特的“翻江倒海”的咆哮声更是成为了他的标志之一。
张飞与张郃的对峙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在这场对决中,张飞凭借其勇气和力量,与张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尽管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他的奋勇表现以及对敌人的严厉威慑力使得世人对他的战功和忠诚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第二名猛将张辽
张辽是曹魏时期的一名猛将,他的实力和曹魏的发展密不可分。他以其勇猛和谋略被誉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张辽在白狼山、辽东、合肥等战役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表现,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气概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令人赞叹。
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以寡敌众,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辽东之战中,他巧妙运用兵力,成功击败了敌军,为曹魏稳固了地盘。而在合肥之战中,他以出色的指挥才能,成功击退了孙权的进攻,为曹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一名猛将关羽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猛将之一,以其英勇和忠诚而广为人知。他在曹操麾下和袁绍大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在“水淹七军”的战役中,他的壮举震撼了世人。
关羽的形象被描述为龙的化身,他高大威猛,背负青龙偃月刀。在战场上,他勇猛无畏,杀敌如麻,成为敌人心中的噩梦。关羽的封神和他的忠勇品格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英雄。
综上所述,三国乱世中的猛将确实只有五人脱颖而出,其他将领相形见绌。关羽、张辽、张飞和文鸯凭借其勇猛的形象、卓越的战功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实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越其他将领。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排除其他将领的价值和贡献呢?历史学家对于《三国志》中的将领排名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一个乱世中,英勇的将领们共同书写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他们的英雄事迹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历史上有三大乱世,为何唯有三国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乱世,一是三国;二是五胡乱华;三是五代十国。
但是,为何唯独三国的影响力最大,而且经久不衰?
因为,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纯粹是一个豺狼当道的冰冷世道,人性如兽性,有的只是黑暗、杀戮、掠夺与毁灭。
然而,三国时期,虽然同样也是一个黑暗、杀戮、掠夺与毁灭的冰冷世道。但这个冰冷的世道,从萌芽到消失,却始终都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与人性的温暖,而这份无限的希望与人性的温暖,则来自刘备、诸葛亮和姜维。
因此,有人说,蜀汉是三国的灵魂,而刘备、诸葛亮和姜维则是三国无可替代的灵魂人物,若没有他们,便不会有后来影响力经久不衰的三国时代。
▲刘备
刘备因父亲刘弘早亡,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业,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更不要说人生的希望与梦想了。
如果,社会一直就这样发展下去,刘备的一生也就如一颗小小的尘埃,“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不会泛不起一点点的浪花。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这对于大多数贫苦百姓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但他却将这场灾难当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跳板,一次机会,并决定放手一搏。
当时,以刘备的出身,一没钱财,二没人脉,三没根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这份虚无缥缈的梦想,在之后长达24年的打拼中,刘备几乎从无胜绩,一直都是东窜西逃,居无定所,甚至数度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但他却始终未曾放弃心中的梦想,始终未有为他人打工的念头。
最终,因这份执着,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之一的霸主之路。
这份执着,试问天下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出身,试问天下间,能有几人有如此勇气?在那样的生存环境,还能成功,试问天下间,有几人能够做到?
这种“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的精神,无论古今,都是人们将“梦想变为现实” 的动力源泉,而这样的精神,则在其他乱世几乎并无代表人物。
所以,刘备是三国无可替代的灵魂人物之一。
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位灵魂人物诸葛亮。
说到诸葛亮,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一个词“诸葛村夫” 。诸葛亮出山前,已有27岁,确实只是居住乡野隆中的一介村夫,寂寂无名,无人问津。
其实,以他的年纪,本该早就出仕,即使不投奔已在东吴站稳脚跟的兄长诸葛瑾,也完全可以投奔“不拘一格用人才” 的曹操,以他的能力,根本不用担心出人头地。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和姜子牙一样的道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结果,还真被他等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 ,并且一经出山,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后来,为了这份“知遇之恩” ,他则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的感恩之心,活活累死在了北伐的五丈原。真可谓是:“君不负我,我不负卿;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
▲诸葛亮
这样一对有情有义的君臣,谁不想拥有?而纵观历史上的三大乱世,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有诸葛亮和刘备而已。
恰恰相反,历史上趁机谋权篡位的却不在少数。如:魏代汉、晋代魏、北宋代后周等。
其实,刘备与属下的相惜相识之情,除了诸葛亮外,还有刘备与黄权。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后,听闻黄权投降曹操,有人建议诛其满门,但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同样,也给冰冷的三国乱世增添了一丝丝的温暖。
尤其是以诸葛亮的权势,死后却仅余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三国志》),可谓:“污浊官场中的一股清流” ,令人心生暖意。
所以,因三国有了刘备和诸葛亮,才让冰冷的三国乱世不显得那么的冰冷与黑暗。
下面,再来说说最后一位三国灵魂人物姜维。
姜维,原为天水郡参军,因出城巡查各地,被弃城逃跑的天水太守马遵诬陷“有异心” ,而致其有城难入,有家难回,最终无奈投降诸葛亮。
即使母亲写信给他,劝其回去,但他却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或许,有人会骂他不孝。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能回去吗?若真回去了,和反复无常的吕布有何分别,又与结局悲惨的徐庶何异,反而可能会落下更多的身后骂名?
因此,他选择了不孝的骂名和人生的梦想。
此后,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和刘备的执着,以三国势力最弱的一方,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心,哪怕背负亡国骂名,也要坚持北伐。
▲姜维
即使,在蜀汉后主刘禅投降的情况下,他原本可以选择投降,以求荣华富贵,但他仍然选择了一条逆行之路, 依旧还要筹划复兴大业。
他说服钟会,搞定邓艾,而且在给刘禅的秘奏中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虽然,最终姜维的“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但他的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是感昭日月,令人动容。
特别是,以他大将军的威望,死后仅剩“宅舍弊薄,资财无余 ”,更是令人心酸与感叹。
总之,刘备的坚韧,诸葛亮的感恩,姜维的忠诚,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刘备的坚韧,激励了广大的普通底层百姓;诸葛亮的感恩,更是整个社会和人性的心灵追寻;姜维的忠诚,也是历代掌权者弘扬的忠君思想。
所以说,最弱的蜀汉反成了三国的灵魂,而刘备、诸葛亮、姜维三人则成了三国的灵魂人物。毕竟,谁都不想被曹操式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 更不想经历东吴“二宫之争”那样冰冷的世道。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