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具体做了些什么,能为秦国打下一统天下的扎实根基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仅仅花费十年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战国混乱时代。实现了中华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也是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然而秦灭六国,并非嬴政一代人之功,西汉著名史学家贾谊曾评价此举为“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的第一世之功,便是家喻户晓的“商鞅变法”。
上图_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
公元前362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继位,此时的秦国早已没有了春秋穆公时的霸主地位,反而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之后,国力相比其余六国相差甚远,甚至最肥沃的河西之地也被旁边的魏国夺去。
年轻的嬴渠梁接下的秦国是一个妥妥的烂摊子,外有当时的第一强国魏国虎视眈眈,内有各大老氏族饱含私心,各怀鬼胎。秦孝公不愿秦国毁在自己手里,决心效仿其余六国的变法之举,改变秦国落后挨打的情形。一纸发往天下的求贤令就此而出,正是这纸求贤令,招来了强秦之法的缔造者商鞅。
商鞅,原是卫国子民,卫姓公孙氏,所以名叫卫鞅,也称公孙鞅,后因变法有功,封至商地,所以后世皆称商鞅。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与其余六国争霸的实力,更为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是一个变法到底如何改造了这个烂摊子的弱国呢?
上图_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
1. 废除贵族权利,取消继承特权,设立军功制。
周天子以分封制管理天下,爵位土地皆为继承的方式传递,在各个诸侯国内也是如此,诸侯们将天子封的土地再分封给身边的功臣,亲友。可谓是一人立功,不仅全家享福,乃至子子辈辈都享受先祖所带来的福禄。这等制度在刚刚建立的时候还能激励将臣奋勇建功,为家族后辈打下一片土地,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地官位权利均被这种氏族所把持占有,新人无功可立,甚至立功也没法得到奖赏,贵族们坐享其成,新人平民们一直贫困。
商鞅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便废除贵族的权利,爵位土地不可继承给下一代,贵族子孙们若想富贵,便只能拿起刀枪,拿起自己的学识建功立业,自给自足。
这一做法虽然激起了大片老氏族的不满,但是有效的推动了人才的产生,让贵族子孙知道想要权利财富就要自己努力,让新人和奴隶也有了翻身建功的机会,让他国人才有了一展抱负的平台。秦国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人才体制,也正是这一制度,后世司马错,樗里疾,张仪等名臣名将不断涌出,使秦国愈加强大。
上图_ 井田制 示意图
2. 废除奴隶制和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对于土地管理的一种方式,始于商朝,盛于周朝。国家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各氏族,地主。地主驱使奴隶耕种,每年交一定的粮食给予诸侯,国家。
分封土地的地主不得买卖转让,因此地主们想要收获更多的粮食只能压迫手下的奴隶,而奴隶为地主打工,自然是不会全心全意,导致大面积土地荒芜,随意播种。国库存粮也是糟粕;奴隶饱受地主压迫,不得翻身;土地荒芜,人烟因此稀少。
商鞅之法废除了奴隶制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使地主们可以卖出不需要的土地,换取金钱,饰物等,奴隶们也可用积蓄买得自己的土地,为自己劳作肯定更加尽心尽力,劳作好的,还可以减轻甚至免除赋税。这一制度使得大面积荒地得以开垦。激发了农民的耕作意识,秦国国库粮食变得更加丰裕,农民对国家也更有归属感。
上图_ 战国商鞅方升,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 (商鞅变法的历史印证)
3.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以农业为本。人民生存需要粮食,出兵伐敌也需要粮,臣子奖赏也是粮食,商鞅之法激励农民耕作。并且对那些弃农经商之人会给予惩罚,严重的甚至会让一家全贬为奴隶。
重农抑商与土地私有化使秦国粮仓丰富,给了秦军打持久战的底气和资本。在后世著名的长平之战前期,秦将王龁与赵国名将廉颇对峙三年之久,廉颇坚守不出,秦军又是远道而来,之所以能撑住三年,一定程度都仰仗于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嬴驷拿下巴蜀作为粮仓)。
同时商人的流动性也比农民的流动性要大很多,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战国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农民务农,会使国家动荡不利于管理,也会使国家朝着堕落的深渊越来越危险。
上图_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4. 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
前面说过,周朝分封制,导致一个个诸侯氏族地主管辖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里,土地领主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随意杀戮,随意管束,随意制定法律官员。导致君主对偏远地带管束几乎为零。
郡县制的颁发,推翻了这些领主的“神权”,将秦国全国分为31个县,县令郡守均由中央直接任免,能者居上。同时为了更好的管理郡守县令,还颁发了“连坐法”,划分伍,什,里,乡等,要求互相告发,一旦发觉包庇者,连同犯罪者一同处罚轮刑。
这一法度的颁发,使秦国进入了君主高度集权的状态。使君主想做之事不会被老氏族所牵制,可以放开手脚,任免官员,治理国家。
上图_ 秦始皇统一货币
5.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各地的度量衡均不一致,简单来说,可能你在一个地方买回一斤粮食到另一个地方,这一斤只能算8两,如此国家经济,交易等系统是极其紊乱的。国家各地经济不统一,难免会引发冲突,争吵,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就此商鞅之法统一度量衡,避免这些冲突争吵的发生。
此制度在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全天下也开始执行统一度量衡的制度,可以说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商鞅变法不仅将弱小的秦国改造成了一个庞大而又恐怖的战争机器,并且极大的推动了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进程,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然而任何的变革都会触动部分人的原有利益,使得商鞅在秦孝公死后,也惨遭车裂。并且后世秦朝的灭亡,与商鞅之法也有一丝丝隐晦的关联。
文:辰木
参考资料:
[1] 《商君书》---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2] 《过秦论》---贾谊
[3] 《史记》---司马迁
[4] 《战国策》---西汉 刘向 编订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历史:
《商鞅变法研究》
作者:王耀海
定价:129元
评分:8.5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商鞅的细节、效果等,史书言之不详,历来争议颇多。本书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商鞅变法的大时代及其基本内容,对商鞅变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四编:“变因”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基础和大小环境,其中“同变”篇讨论了商鞅变法在当代中国变革的过程中的借鉴意义。读家:秦静花
商鞅变法的逻辑和内容、过程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思路严谨但很可怕
秦孝公和公孙鞅相互确认过眼神之后,确信对方就是自己生命之中最需要的那个男人 ,于是,关中大地上吹满了改革春风,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人们对于成功的创举从来不会吝啬赞美之词的。这场被誉为秦国腾飞助推器的改革运动,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在面对种种困局或者失意时,总感觉生活中少了一个商鞅,少了一场商鞅变法,片面地认为商鞅变法就是能使国家变强的万能解药。
事实上,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万能的解药呢?钱都不是万能的,你还指望啥是万能的?!
虽然商鞅变法并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它的“驭民五术”就相当不友好。但是我们也不能过枉矫正地说它不是一个好东西,咱们勤劳善良的华夏儿女追求美好、憎恨丑陋, 但都要秉承一颗客观公正的心。
商鞅变法在逻辑的严谨性、结构的紧凑性、设计的完整性等方面皆是高标准的示范 ,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其实这也恰恰是我们解读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一点。尤其是那些策划人、经理人,你们要策划实施一个新项目、新方案,有很多东西真要好好跟商鞅学习、借鉴。
落实一个新方案,基本上有几个步骤,分别是:定基调、搭框架、顺逻辑、验成效、成体系, 商鞅变法就是严格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
定基调就是要确认老板能给自己多大的空间,他的内心诉求在哪里,核心班子的意见要大致统一。 没有这个前提,你一个空有想法的项目经理想大刀阔斧地对公司上下进行彻头彻尾地改造,几乎是不可能的,寸步难行会让你自己知难而退的,或者联合绞杀会让你“光荣”在你的未竟蓝图之中。
公孙鞅和秦孝公这两个组织者已经在之前统一了意见。但偌大的一个秦国,政令的实施是有严格而又规范的流程的,秦孝公一个人说了并不一定就能顶用。
任何时代,皇帝也好,董事长也罢,其实远远没有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么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皇帝和董事长也都是一个管理岗位,他们不可能事事、时时去独断专行。毕竟,团队和团伙是有区别的,没有谁敢轻易把自己的管理团队变成“永远是大哥说了算”的团伙。
所以,秦孝公在得到公孙鞅回报的方案后,也必须拿到秦国的“董事会”进行讨论,征求意见。
不出所料,并不是所有人的变法意愿都像秦孝公那么强烈!日子又不是过不下去了,这么瞎折腾干嘛,万一出了点什么篓子,怎么对得起筚路蓝缕的列祖列宗呢?于是,对胡说八道的商鞅群起而攻之。
咱们也别讽刺这些保守的秦国贵族,换做是你,平时觉得自己身体没什么大问题,让你去做个疗养你都会觉得没必要,更何况是让你去做个大手术呢?
那么,事情的第一个重点来了。你策划了一个方案,并说服了你的老板,你老板拿着你的方案却无法说服其他班子成员,你该怎么办?
公孙鞅的表现堪称示范性的,他是这么对秦孝公说的:那些因循守旧的人一般都是些平庸之人、胆小之辈,他们就看得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面对好东西他们通常不识货。别人搞什么创新,他们会一拥而上地进行冷嘲热讽,但真要是你搞出了什么成果来了,他们又会屁颠屁颠地跟着来要糖吃。想干大事、当大人物,就不能瞻前顾后地去考虑每个人的意见, 要意志坚定地去坚持自己所选择的。 规矩都是人定的,成功才是王道,没必要按照既定的套路出牌、按原来的规矩办事。普通人过于依赖现状,专业人员又容易顽固死板,原来那些人,让他们负责执行,干点实事,那还是可以的;但是跟他们讨论战略方针问题简直就是对牛弹琴。现在这次改革,由平庸的他们负责执行,贤明的老板提出主张,智慧的我提供方案,这种分工简直合理得不要太完美了,别犹豫了。
公孙鞅这番说辞高明在哪里呢?1、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不是方案不好,而是反对者不识货; 2、丢出解决问题后的美好大饼,解除老板的后顾之忧,那帮傻玩意自己会跟上来 ;3、把老板抬到更高维度去想问题,您不是一般人,您是目标清晰、意志坚定的人 ;4、进一步明确方案的可行性、分工的合理,咱们是最佳搭档。
秦孝公听完之后,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感到惭愧,追求真爱怎么能如此不坚定呢?于是斩钉截铁地表示,就这样开干吧,谁再说我们这个组合不合适,我就让他呆在秦国不合适。
拿到秦孝公的动工令之后,公孙鞅这个改革项目经理终于可以走马上任了。
但是,改革不是一声令下、一哄而上就能水到渠成的,你得找准切入点、理清逻辑线、搭好框架图,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才行,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商鞅变法的逻辑框架吧!
第一步,要把变法的对象和主体搞清楚,不然就是搞一刀切了,成不了事的。
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商鞅认为这五种人要好好改造,否则国家迟早要完蛋!为啥呢?因为他们都不务实,游说之士靠嘴吃饭,隐士处士修身养性,斗勇之人靠拳头吃饭,技艺之士凭手艺吃饭,商贾之士靠资本吃饭,这帮人生活太容易了。这人啦,但凡日子好过了,就容易不受管束,整个国家就容易失控。
另外,这五种人流动性还很强,传播性还极高,更加增加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商鞅认为,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实人才是最受欢迎的!谁最老实?农民和士兵! 农民被土地捆绑了,士兵被军纪限制了,他们才从来不会轻举妄动。
如果能把秦国的百姓都变成农民和士兵,要么出去帮你打仗,要么在家帮你种地,那么秦国想不强大都难。
那么如何去调整这种人员结构呢?首先得把前面那五种“闲杂人员”消灭掉!他们不光起到了坏的示范作用,还消耗了大量的民生资源。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农民多了多好! 你下面有一百个农民,你就可以称王了;有十个农民,你就很强大了;要是你下面的农民和你对半开,那你就危险了。
只要国民专心务农,他们就会没有太多想法,相当朴实,指使他们就会很方便;他们越听话,就越容易被动员去参加战争;专心务农的人一般不会耍什么花招,也不会到处乱跑,随时可以找到人!
而且,当大家都变成清一色的农民了,内部的赏罚标准更容易简化统一,对外的战斗也更容易步调一致。
所以,商鞅提倡的管理理念就是,千万不能让被管理者活得太轻松,不能让他们有条件去思考人生,只要让他们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他们就会麻木、机械地听话。 一句话:生活越苦逼的人越好管理!
可是,谁又不想过点好日子呢?怎么办?一是不能让他们看到前面那五种“坏榜样”,免得他们瞎憧憬;二是让他们周围的人都跟他们一样苦逼,互相去同化对方、麻木自己;三是对他们的不听话行为零容忍,见一次打一次,抓一个杀一个,给他们打造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让他们不敢不老实、不能不老实。
可是,原来那五种人要怎么才能被改造成苦逼的农民呢?总不能真把他们全杀了或者开除了吧?
商鞅觉得这也很好办,加重他们的税收就完事了。只要税收重到他们活不下去的程度,就不信他们放下身段去种地。
可若还是有人宁死不屈或者潜逃呢?这也好办,可以用严刑峻法来震慑他们。不听话就弄死他,看是他们的胆子大还是咱们的拳头硬。
另外,赏罚方面咱们也可以做文章,对于那些内心有抵触情绪的人,用棍棒逼着他们上战场,断了他们的退路;对于那些坚定的拥护者,咱们可以用奖赏来刺激他们舍生忘死。而且,要奖罚相差悬殊,奖得少,可以提高奖赏的含金量;罚得重,可以巩固刑罚的震慑力。
总之,作为管理者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对待被管理者就是要敢于下狠手,
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老实下来,不能有太多想法,不能犯错误,要少奖多罚,关键还要重罚广罚,砍头砍脚、脸上刺字、五马分尸这些还不够,还要连坐诛连,一人犯罪,全家受罪。
至此,商鞅变法的逻辑框架算是说清楚了,归纳一下就是:咱大秦只需要敢于牺牲的士兵和愿意吃苦的农民,两者可以合二为一。其他人都必须变成这两种人,不愿意?对不起,你们没得选,咱们手里有刀!不乐意?对不起,你们的意见不重要,咱们手里还是有刀!思想开小差?对不起,你们没资格,咱们手里还是有刀。
那么,在具体实施措施上,商鞅变法有哪些典型的政策呢?一个是土地改革,一个是军制改革,还有一个律法改革。
土地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土地收回到中央,然后按人头分配到老百姓手里,登记造册,包产到户。
这种土改政策表面上看起来不是挺好的吗?是的,多劳多得嘛!但是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包产到户,包多少产到户?就是怎么收税的问题。包产到户和硬摊硬派有时候就是一个意思。
如果说让你一辈子绑在一块无法发家致富的土地上,你还会觉得这种包产到户政策很好吗?所以,我们在看待商鞅的土改时,一定要辩证客观,不要盲目地流于表面的先进性。
伴随这种土改政策,传统的封建制也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人事任免和地域管理全部收拢到了中央政府,为中央集权扫清了障碍。
然后,伴随着土地的重新分配,户籍制度和税收制度(包括度量衡标准)也统一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户籍人口全部登基在册,及时更新。税收方面明确任务,施加压力。
后来,由于秦国优质土地资源有限,商鞅又多次进行了遗民开荒。
这样一来,通过商鞅的土地改革,秦国形成了一套国家操作系统。国家有多少人,分布在哪里,有多少青壮年劳动力和战斗力,每年能收多少粮,能征多少兵,从哪里调动资源最省事……这些以前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就是一笔糊涂账的事,现在全部一目了然了。 相当于在董事长办公桌上随时摆了一份财务报表,董事长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可以先摸清自己的口袋,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完美升级。
至于军制改革,这里限于篇幅就不想过多介绍了。总体上是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国家版的杀戮机器。
二十级军爵,你们都拿命来换吧!而且不要数目要现货(砍下来的敌人脑袋),一个脑袋换一级(首级一词正是因此而来)。
至于你被敌人砍死了,那对不起,是你自己命不好,本事不行,怨不得别人,以前赏赐你的东西都得收回来,你别想永远放在你自己家里,除非你的孩子也操起刀像你一样去战场砍人。
另外,你也别以为你拼了老命得到的军爵和军功就十拿九稳了,你得保证你一辈子不要行差踏错,否则,要么让你生不如死,要么让你拿军功抵罪,你怎么选?
军爵制度的开创,抹平了贱民与贵族的差距,谁都可以通过砍人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砍人高。
商鞅变法的军改从明面上看,算是一种比较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跟很多企业宣传的“业绩是最好的免死金牌” 差不多一个道理。
但是,从根本上其实更像今天的一类游戏,制定各种残酷的游戏规则,逼着你去升级,也会给你一定级别的奖励,但是,这种游戏你注销不了,你得随叫随到地一直玩下去。更坑人的是,到了最后,你在游戏中获得各种奖励,要么没命去提现,要么早就被稀释得只剩一点清汤寡水了,要么有一大堆游戏规则限制你提不了现。
至于律法改革其实在前面已经基本说清楚了,就是制订各种严刑峻法来迫使老百姓没有选择。 你若不听话,到处乱跑,那就砍掉你的腿;你若有什么多余的想法,那就在脸上刻个字;你若有什么动乱的行为,那就砍掉你的脑袋;你若哀莫大于心死,那就用你的家人、亲戚、战友来让你知道生命的价值……
总之一句话,就是将老百姓的犯错成本无限放大,让每个人都觉得乖乖地在家种地和上战场拼命就是最好的生活了,否则,活着还不如死了 。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耕战之国,国民主体除了农民就是军人。
前者富国,后者强兵。 人人种地,粮食就多,粮食多,养活人就越多,养活人越多,种地的和打仗的就越多,打仗的越多,抢来的地越多,地越多,粮食越多···周而复始。
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变法,将秦国变成了杀戮机器!
秦孝公四年,败韩军于西山(山西商南县以北);秦孝公八年,占领魏国少梁(陕西韩城西南),打韩国占领安陵、山氏,插入魏韩交界地带;
秦孝公十年,围魏旧都安邑;秦孝公十一年,占领魏国西北国境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固阳(陕西米脂),同年,修建武关(关中四塞之一),秦楚间必经咽喉。秦孝公十九年,周王国四十一任周显王封秦孝公为“西部封国盟约长”,一扫当年被斥不得会盟之耻;
从上述情况来看,在结合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大结局,商鞅变法在秦国无疑算是成功的,一直萎靡不振的秦国终于威武雄壮起来了。
但是,成功的维度其实有很多种,像秦国这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成功,需要我们更多理性的思考。
关于商鞅变法的综合评价会牵涉到人性、利益、道德、法制 等诸多方面,三两句话也说不清楚,只能等到下一篇文章来认真剖析。
最后简单说一下商鞅的个人结局。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惠文王上台,商鞅的个人命运也因此风云突变了。秦孝公对商鞅这个得力干将确实是真爱,就算商鞅满世界得罪人,他始终将商鞅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但是现在他走了,商鞅的保护伞也消失了。
新上台的秦惠文王出于复杂的政治原因,立即布置了全国通缉商鞅的抓捕行动。因为过他的老师们被商鞅割掉过鼻子,全秦国的贵族旧势力们全都被商鞅得罪过,秦惠文王不可能像他父亲一样死死地护住商鞅,商鞅是他父亲的真爱,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再说,商鞅变法已经完成了,留着商鞅在这得罪人还不如杀了他。
“人民公敌”商鞅同志逃到了魏国边境,可是,他曾经背叛过魏国,还侵占了人家上千里地,还阴过把愿意相信他的魏国太子,所以,魏国坚决拒绝他进入国境。
在逃亡途中,因为当年他出于“谁也不放过”的目的而设置的人口登记制度规定,没有官方文件不能住店,所以,作为全国通缉犯的他只能时时隐姓埋名地流落江湖。
天下之大,无人愿意收留他;大秦之广,无处可成他容身之地。
万般无奈之下,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自投罗网。最后被深深痛恨他的秦国五马分尸(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也是他发明的!)
抛开背后的道德属性和民生价值,单独说说商鞅变法的思路和逻辑,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如果我们真正想完整地完成一个项目,商鞅的这种统筹果决、思维严谨的能力算是一个标准模板了 ,从前期的商务沟通,到方案策划、项目立项、推进计划、节点把控、漏洞布防、体系完善,商鞅几乎都做到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只不过,盗亦有道 ,商鞅的所作所为终究还是太阴冷残酷、霸道疯狂了,这使得他必将永世备受争议。比如,有才无德的标签 ,他就暂时无法撕下来。
虽是历史,亦是生活,更多的分析和评价就留到下一篇的专题分析吧!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