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方帕尔萨斯全属性三级强化,多灵主巨魔之眼扭转局势,拿
对方派了全属性三级强化,我方宠物接连败下,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开局面对鹿角贝贝,我们直接麻醉起手,随后换上我方鹿角对抗削他的魔防,等待对方出招。这里对方虚晃了一下帕尔,估计是在思考怎么应对我们,等待对方出招。
·依旧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进行,对方鹿角魔抗已降六级,我们直接掏出骷髅法师,给他一手灵魂烈火,这里我怀疑他是猜到了我会上骷髅法师,上企鹅冰天雪地抬走它。上狼烟之魂想拿火系克冰系?看样他是没想到我们遗传了火龙术,直接反手克制他的草系,加上冰天雪地消耗九速抬走!
·选择上场巨石之父打打克制,不行了,必须压制住他的强化。拿出老虎给他挂个麻醉,争取控制住。这里因为开局被鹿角削了魔防,所以被秒。
·冰之召唤尝试一手,没有达成效果,那我们直接开始削的魔抗。换多灵主上场,先巨魔之眼把他的魔攻强化拿过来,随后果断恶魔之怒开始输出。三级全属性强化,确实顶,等待对方出招,总算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对方此时还有连锁控制效果,我们直接换血。局势反转,对面仅剩三只宠物,我们胜利在望,为保伤害足够,这里阴谋强化一下魔攻,持续输出!等待对方出招,成功拿下胜利!
下期再见,战斗胜利!
古埃及神庙和金字塔的巨石,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文丨胖仔研究社
编辑丨胖仔研究社
前言
巨石是古埃及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古埃及人的主要建筑材料。这些巨石来自于他们所居住的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
成为埃及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研究可以证明这些巨石来自于埃及本土,但其来源是显而易见的。
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巨石了,并且他们中的许多人用这些巨石来建造神庙、陵墓和金字塔。
根据目前的研究,这些巨石被发现于埃及西南部的沙漠地区。据估计,大约有5400块这样的巨石被放置在尼罗河沿岸各个地区。这批巨石中有一些是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而其他则位于埃及西南海岸地区。
在埃及西南部沙漠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巨石遗迹,这些遗迹是由古埃及人建造而成的。从这些遗迹中发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金字塔型,另一种则是神庙型。
金字塔型指的是一大片用巨大石头砌成的金字塔群体,而神庙型指的是由数个由石头垒成的长方形建筑构成的神庙群体。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成排排列、彼此距离极近(几米)甚至平行(垂直)放置在地上、由巨大石块垒砌而成。
根据对这些遗迹中所发现石头数量以及重量进行估算,可以认为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期间,这些石头至少被建造了8到10次。如果将它们按方位排列起来,那么最早一批建筑可能是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期间建造出来的。
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大约6000块这样的石头遗迹,它们都是由一整块巨大石头构成的,最大可达17米。
其中最大的一块重约8吨,呈长方形状,其上覆盖着一层黑色土壤和一些石块。这些石头被放置在一座大金字塔之下;另外两个较小一点的金字塔则位于尼罗河西岸。两座较小一点的金字塔位于尼罗河东岸,它们相距大约20米;另外一座更大一点的金字塔则位于尼罗河东岸。
如果把这些巨石按照其大小和位置进行分类的话,那么最早一批建筑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3000年之间建造完成;最早一批神庙也在这一时期建造完成;而最早一批金字塔则是在公元前2900年至前2300年期间建造完成。
如果这些巨石被放置在尼罗河东岸地区(距今约2400年)的话,那么最早建造于这一地区(距今约2400年)的神庙则在大约公元前2570年至前2580年间建造完成。根据这些神庙类型推测,这些神庙应该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金字塔所在地。
神庙型巨石文化在大约公元前2580年后被发现了;而最早建立于这一时期(距今约2400年)是有争议的。
因为最早建立于这一时期(距今约2400年)的神庙很有可能是由人们自行建造而成的。这两种巨石文化都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但是,虽然这些巨石被发现于这一地区(距今约2400年),但在其具体建造过程中却是由埃及人自己完成的。
最早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被发现且已经被证实是由埃及人自己建造而成的巨石主要有以下几类:
巨石文化的内涵
关于古埃及巨石文化的内涵,学者们各有看法。有学者认为,古埃及人利用天然石块制成巨石建筑物,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还有使用功能。
另有学者则认为,古埃及人利用石块建造房屋、寺庙、墓葬等建筑物,并不是因为巨石可以用来建造这些建筑物,而是因为在埃及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认为用天然石块能更好地完成一些工作,所以才采用了这种做法。
至于古埃及人所用的石块的具体材料、制作方法和用途等,则需要考古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知,古埃及人在建造神庙和金字塔时所使用的石块材料主要有天然石材、石英岩、砂岩等。其中天然石材又分为砂岩、花岗岩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石材。
天然石材又可分为玄武岩(如尼罗河畔的奈托西瓦尼山)、安哥拉石(如图特摩斯三世神庙上的巨石)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从材料上来看,天然石材可以分为三大类:玄武岩、安哥拉石和安哥拉砂岩。从质地上来看,玄武岩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其硬度在莫氏7度左右,含铁量约为13%~15% ;安哥拉石质地较软,其硬度在莫氏7度左右,含铁量约为10%~13%。
安哥拉砂岩质地较软,其硬度在莫氏7度左右,含铁量约为11%~12%。从颜色上来看,玄武岩色彩较丰富、色泽艳丽,主要有灰白色、粉红色等;安哥拉石颜色较单一、色彩比较暗沉。
从用途上来看,玄武岩用于建造神庙和金字塔的石墙上;安哥拉石用于建造神庙和金字塔的地基上;安哥拉砂岩主要用于建造神庙和金字塔的建筑基础。在对古埃及巨石文化进行研究时不能忽视一个重要方面——宗教信仰。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他们对死亡也十分重视。在古埃及最早的一部法典中就有关于“不朽”(Deathletes)的相关记载。“不朽”是埃及人对“永生”的一种幻想或期望。
在古埃及神话中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又有另一个人出现。所以人们认为如果在世上拥有超过自己的财富就可以在死后获得不朽的灵魂(Deathletes)。
埃及人相信“不朽”能够给人带来各种好运和幸福。埃及人认为当一个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时,他的灵魂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形态。因此人们会把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供奉在家中或者将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存放起来以备日后食用。
在古埃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外出狩猎时遭到了一头怪兽的袭击并被杀死。而当法老死去后,这头怪兽就成了护身符和神灵之物。于是人们便认为拥有这些护身符和神灵之物就能够得到永生。
在古埃及神话中还记载了许多与“不朽”有关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哈夫拉神与伊西丝之女萨蒂之间的爱情故事。哈夫拉神是一位勇猛强悍、力大无穷、与神界关系密切的神。
巨石的使用方式与功能
埃及人以巨石作为自己的神圣象征,来显示自己对神的敬畏,对神的虔诚与崇拜。据有关学者统计,埃及人崇拜的神祇有100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神、农业神、太阳神之子等。这些神祇大都以巨石作为自己的化身,如太阳神像、农业神像等。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巨石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是世间万物之父。它可以驱走黑暗、光明、干燥、炎热以及严寒。古埃及人认为,巨石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带来福祉。
在古埃及人看来,巨石不仅是一种自然产物,还是一种神物和神圣之物。“巨石是埃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人们对巨石的使用方式与功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埃及传统社会中,人们将巨石用于祭祀和战争,在现代社会中则被用于建筑、交通等领域。可以说,巨石文化体现了古埃及人对自然万物及自身力量的敬畏与崇拜。
从形式上看,古代埃及人使用石块来制作各种工具和器物;从功能上看,古代埃及人使用石块来建造房屋、道路等公共建筑;从使用方式上看,古代埃及人使用石块来建造陵墓和陵墓内的神庙;从使用范围上看,古代埃及人使用石块来建造神殿、纪念碑等建筑。
古埃及人对石块具有特殊的情感与信念。他们相信石块是有生命的神物:“把石头当作神是一种伟大力量的象征。用石头建起一座房屋是神向人类发出的神圣命令”;“在古埃及人看来,建造一座石头建筑是一项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我们可以将石头看作是神赐给我们的礼物。
所有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力量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为神赐予我们和我们所创造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大还是小、高还是矮、多还是少、肥还是瘦、丑还是美,石头都是一种神圣和庄严”。
同时他们还认为巨石具有很强的情感功能和心理功能:“人类和巨石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而微妙的联系,他们通过石像来表达彼此之间无声而又富有生命力和神秘力量的交流”;“人们可以通过石像来感受到神以及与之相关事物所具有的那种神圣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对石头神性力量与人的内在本质联系来解释人类行为背后所隐藏着、所表达着、所蕴藏着、所发生着的神秘现象”。
虽然在很多时候石头被用来装饰建筑或作为神殿或纪念碑,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作为建筑构件而被使用。在一些重要神庙中,如古王国时期著名建筑师吉萨神庙中就有一块长5米、宽2.5米、重达23吨(相当于一辆小汽车重量)的巨石作为法老们与神沟通的媒介。
在吉萨神庙遗址中就出土了4块长3米、宽2米、厚0.5米至1米不等(相当于一辆小汽车重量)巨大而精美的巨石。
在古王国时期神庙内出土了大量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石制建筑构件,如石柱、石柱础、石梁等等,这些构件多用来支撑巨大石制建筑。
而且这些构件大部分都是用同一块巨石雕刻而成,并且这些巨石都是同一个地方开采来用来建造神庙或纪念碑等建筑。所以说古埃及人认为巨石是有生命和灵魂的神物,是具有神秘力量和感情色彩的神灵。
笔者观点
埃及巨石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这是古埃及文明的开始。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它见证了古埃及人的生活、风俗、信仰以及古埃及人对世界的理解。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宗教、科技等因素的发展,它逐渐变成了一种“静止”的文化,无法反映现实世界。从本质上说,巨石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宗教文化是一种“静止”的文化,它不再关注人和自然之间关系,也不再关注人类如何通过生产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它只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为宗教和世俗活动服务,而不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
因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人们都需要满足自己基本需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所以说这种静止的文化只是一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静止”文化。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开始把人和自然看做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王若飞《埃及史》,中华书局,1984年。
李伯谦《古埃及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若飞《世界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张光直《尼罗河与古王国时代——埃及历史与文明的早期阶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拉美现当代建筑艺术 透过当下的设计审视过去和未来
作者:孟夏韵(外交学院讲师)
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反映在内涵丰富的拉美文学上,也表现在标新立异的拉美建筑艺术上。拉美建筑从古代印第安文明中吸取养分,融入殖民时期欧洲建筑艺术特色和非洲传统艺术风格,历经几百年的流变和演绎,不断增添新鲜元素和新奇理念,形成如今在世界颇受赞誉的拉美现当代建筑艺术。
阿纳克莱托·安西里尼创新中心
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现代建筑艺术
拉美在20世纪前的建筑艺术风格多取自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20世纪初,一些欧美学成归国的建筑师将西方建筑学的思想理念融入本国特色,建造出符合本土民族习惯又兼具实用价值的现代建筑。20世纪中后期的拉美建筑更加偏向对民族传统的继承,用最新工艺技术表现民族文化,开创出独具特色的拉美风格。
巴西是引领拉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向标,建筑师们融合土著风情和现代元素,注重功能主义。卢西奥·科斯塔在30年代对巴西的建筑教育进行了改革,为奥斯卡·尼迈耶、罗伯托·布雷·马克思等日后成名的建筑大师们提供了独特的专业训练。科斯塔设计的巴西教育卫生部的办公楼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现代主义高层办公楼之一。这座大楼为板式高层建筑,外观大气简洁,每层的流线型遮阳板与玻璃幕墙形成整栋建筑的装饰线,也起到防晒透光的功效,兼具审美性与功能性,体现了现代建筑造型明朗和实用的特色。其底部的柱廊和屋顶花园又凸显出古典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有浓郁巴西风和葡萄牙风的壁画、雕塑、手工艺瓷砖和马赛克墙面。这种将现代、古典建筑以及民间艺术混合使用的手法,为巴西现代建筑奠定了基调,也使该办公楼成为欧洲建筑与拉美本土建筑风格巧妙结合的成功典范。
20世纪50年代,巴西政府决定在荒原上建造新首都巴西利亚,分别由科斯塔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尼迈耶负责现代建筑设计、布雷·马克思负责公共区域景观设计,三位建筑大师携手创造了巴西利亚这座“未来之城”。他们运用大胆超前的艺术想象力,将城市构建成一架即将向东起航的飞机,象征巴西腾飞的未来。机头位置分布着三权广场、议会大厦、司法大厦、总统府和最高法院等国家的神经中枢,机身位置是政府各部办公大楼和纪念碑,机尾坐落着教堂、国家剧院、酒店、车站和电视塔等,南北两翼由商业区和住宅区组成,各种休闲场所分布其中,自然景观或位于市区,或与老区毗邻。这个设计对城市功能进行了合理组织和规划,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还充满对未来的思考。因此,巴西利亚成为城市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落成的都市中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称号的项目。
巴西教育卫生部办公楼
在墨西哥,著名建筑师胡安·奥戈尔曼将绘画、雕塑和各种艺术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校园建设不仅凸显了民族传统文化,还诠释了建筑美学和工程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奥戈尔曼设计的图书馆楼是现代建筑学的典范,它的灵感源自中美洲古老宗教纳瓦库尔瓦中的雨神和生育神特拉洛克,他的形象不仅被绘制在建筑外部的黑色石墙上,而且隐秘地出现在整个建筑物的外观上——从正面观望,彩色壁画的两个圆圈构成他的眼睛,鼻子在建筑物中下部,而他的嘴则是建筑的大门。十层高的大塔楼耸立在前哥伦布时期风格的石头浮雕底座上,四个立面被彩石马赛克镶嵌,其上覆盖着奥戈尔曼亲自绘制的巨幅壁画《文化的历史表现》,其中包括日月星辰、美洲豹、雄鹰、阿兹特克神明和战士等,体现了古印第安人民质朴的人生哲学、印第安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墨西哥人民争取独立的革命精神。
有“墨西哥现代建筑之父”之称的佩德罗·拉米雷斯·巴斯克斯革新了欧美的现代主义理念,使其适应了拉丁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原生态的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出大量墨西哥标志性建筑。其中,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和瓜达卢佩圣母圣殿都是印第安传统风格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的经典,兼具美观和实用的双重特征。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同样设计了阿兹特克雨神特拉洛克的巨石和象征雨泉图腾崇拜的大铜柱,墙壁雕刻着不同时期印第安民族文化的图案。而馆内布局则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架构分明,人们在展厅和陈列室中行走如同时空穿越。瓜达卢佩圣母圣殿则一改传统教堂的保守外观,采用现代体育馆场所的圆形建筑结构,扩充其活动空间,提高其实用价值。教堂内部未曾使用一根柱子,这就确保信徒们在教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清大理石砌成的大祭台。
其他拉美国家如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和古巴等,也都在20世纪产生了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它们具有重拾古印第安文化传统、融合外来元素和本土元素、创造独特拉美风格的共同特点。
融合生态与科技元素的当代建筑艺术
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显现弊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困境,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不少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贫困问题有增无减,原有城市规划造成严重的社会分层现象。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发展模式,以“美好生活”为代表的和谐生态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它更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受此影响,建筑师们开始重新制定城市规划,设计公共建筑或私人宅邸,改进基础设施、住房建筑和城市结构。新设计更加注重建筑空间分区的功能性,更新建筑材料和创新技术,同时强调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与环境的融合,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等手段节约能源开支。
巴斯孔塞洛斯图书馆由墨西哥建筑师阿尔贝托·卡拉奇设计完成,它位于城市中心的景观地带,分为公共图书馆和植物花园两个主体。图书馆楼完全利用玻璃外观自然采光,依靠悬臂式楼梯和突出平台实现空间的交叠,巨大的开放式钢制书架错落有致地安插在楼梯和平台之间,形成美观又便利的分区。每一层的巨大气窗确保了各个角落的自然通风,人们在微风吹拂中行走在书架间,如同悬浮在半空,进入了电影《盗梦空间》的多维世界。图书馆楼被绿植和水景环绕,植物园占据景观地带70%的面积,那里生长着墨西哥特色的植物群落。读书之余,人们还能透过玻璃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设计使巴斯孔塞洛斯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
斯福尔扎之屋
卡拉奇和团队重视所处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以自然、有机、创新的设计理念在拉美当代建筑界占有一席之地。他近些年设计的斯福尔扎之屋在自然流畅的基调上融入墨西哥民俗特色,呈现了田园诗般的生态美景。斯福尔扎之屋利用传统拱门和拱顶设计,面朝大海修建了外貌酷似中国陕北窑洞的房子酒店,每个拱顶采用布满小百叶窗的定制木门,既保护了隐私又实现了空气流通。远观十几个穹顶在海岸边有序排列,阳光下沙色的外观与海水的蓝色形成柔和的对照,体现了建筑环境之美。
智利越洋大厦
建成于2010年的智利越洋大厦强调关注生态环境和技术发展。它是集办公和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建筑,包含三层高的办公空间、露天剧场、拱顶大厅、报告厅、休闲室和咖啡厅。大厦外部被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环绕,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一方面起到为大厦降温制冷的作用。该建筑运用多种设计和技术实现了建筑的高效节能,摒弃传统空调制冷系统,而在建筑北立面加装特别研发的木质遮阳系统来转移太阳辐射,并让自然光线进入室内空间。遮阳系统由此与大厦环境形成了智能互动,再由地源热泵完成以自然冷却水为大厦降温的任务。此外,大厦内部设计充分利用高科技,如吸音内墙、低能耗装置和节水水龙头、地下水、吊顶水循环系统等。这种生态科技技术将大厦的能耗降到最低,节能、环保和舒适成为这类建筑的最大亮点。
于2016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也擅用生态科技,曾为智利天主教大学设计了一系列口碑建筑,其中包括阿纳克莱托·安西里尼创新中心、连体塔楼、医学院和建筑学院等。这些节能建筑采用创新型的高效外墙和楼层设计,以此应对当地炎热的沙漠气候条件,减少对耗能空调的依赖。如总高14层的阿纳克莱托·安西里尼创新中心采用厚重的混凝土外立面,立面开窗均深入后退,而内部空间却十分开阔,设置了滤光玻璃构成的中庭。后退的开窗既避免了阳光直射,又允许内部较大范围的空气对流,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阿纳克莱托·安西里尼创新中心
近些年,其他拉美国家如秘鲁、巴西和阿根廷等,也都陆续产生了诸多或科技与生态并重、或充满深切人文关怀的优秀当代建筑作品,如获得拉美建筑著名奖项奥斯卡·尼迈耶奖的秘鲁利马“纪念之地”博物馆、帕查卡马克遗址博物馆,巴西圣保罗大学校园图书馆、巴西阿拉瓜亚河畔福莫苏儿童村和阿根廷圣伯纳德教堂等。
拉美是世界建筑艺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从第一位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路易斯·巴拉甘到奥斯卡·尼迈耶、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再到阿拉维纳,自20世纪以来,他们以大胆的创意想象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拉美大陆创造了诸多优秀作品。年轻一代的拉美建筑师们继续延续传统风格,融合新的时代元素,以标新立异的设计将拉美现当代建筑推向新的高度。在没有失去本土民族文化根源的前提下,他们融入更多现代科技与生态平衡的考量,让人们透过当下的建筑审视国家的过去和未来,思考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1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