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有别称:曲兵、直兵、三尺,知道指的是什么兵器吗?
中国古代有许多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这些兵器在古代某个时代另有中法,在某个群体中也另有其名,我们称之为“别称”。下面我们就说说兵器的别称——
曲兵。曲刃兵器的泛称,如戈、戟、吴钩、弯刀等,都可称为曲兵。《韩诗外传》卷二:“崔杼谓晏子曰:‘子与我,吾将与子分国。子不与我,杀子。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钩之。’”戈、戟、吴钩的用法中有“钩”,所以曲兵指的是曲刃兵器。
直兵。直刃兵器的泛称,如剑、矛、铩、铍等,都可称为直兵。《韩诗外传》卷二:“崔杼谓晏子曰:‘子与我,吾将与子分国。子不与我,杀子。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钩之。’”直刃兵器的杀法是刺,古人称之为“推”,推处,指的是直刃兵器的护手,所以直兵多指剑。
夺命龙。五代时剑的别称,是一种专门隐语。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五代时剑也作主战兵器,所以称夺命龙。
小逡巡。五代时刀的别称,是一种专门隐语。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五代时的刀有直刃,有曲刃,属于短兵器,多用于巡营,故叫小逡巡。
长铗。长剑的别称,与“短铗”相对,铗,指剑柄。《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晋·张协《杂诗》之七:“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诗:“高冠余肯赋,长铗子忘贫。”明·张缙彦《袁石寓(袁可立子)饷边》:“昨日射雕犹住马,谁将长铗净风霜。”
三尺。古代剑的别称,古代剑通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尚方。皇帝用剑的代称。尚方是汉代专门为皇帝造剑的机构,也是一种官职,尚方所造之剑即名“尚方”,为皇帝用剑的代称。
玉具。装饰豪华的剑,剑首和剑柄用玉制成。又有“櫑具”,剑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櫑具”也代指装饰豪华的剑。
腾讯原来也会做好游戏?武侠和音游的结合,剑曲共舞诉生平
一人一剑一壶酒是行侠仗义,笑傲江湖的豪气;一琴一曲一生平是说不完的起起落落,都变成最浪漫的琴音……当两者结合起来,再配合上适当的演出效果,与曲共舞剑的场景实在是妙不可言。
曲中剑
曲中剑是款目前在测试阶段的武侠风音游,tap上9分多的超高评价和评论区几乎一边倒的好评都很吸引人目光,不过看到这个游戏是腾讯旗下天美工作室作品的时候,估计是个正常玩家都会觉得这分数怕不是刷出来的…… 但在体验过后,就是这样一款被上了“厂商Debuff”的测试中游戏,却让我心甘情愿成了水军。
玩法
曲中剑的玩法上并没有太大革新,就是音游按节奏点击屏幕,它最让我惊艳的是把音游和武侠结合再了一起,现在很多音游为了增强表现力和突出特色都会有不同的转场或者是花样打谱的手段,曲中剑的花样就体现在,它的每一首曲子都是一场对决,依靠节奏来格挡,累计满看破条则开始转守为攻 ,就如同本不熟的曲子,在名师的指点下渐渐知晓其中韵律,攻守进退也逐渐变得像是两人共衬出,起承转合,虽然两者的结合让不管是武侠还是音游的部分都稍显弱化,但综合来看有种很奇妙的感觉。
剧情
在剧情上,曲中剑简单明了却不落俗套,玩家是位古曲秘境中的剑客,和遇到的各种传统古曲背后的英雄名仕切磋,一曲便是一段人生。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十面埋伏中,和终于知晓其身份的楚霸王项羽的对决,当熟悉的曲调扑面而来,不管是文人异乡迟暮的孤苦凄凉,亦或是似是故人来的惆怅盼望都显得不足挂齿,从急促的剑雨到视死如归的敌军,都敌不过霸王纵身一跃刀起刀落的决绝与坚毅……终章是一曲千秋,之前遇到的所有古曲皆融入其中,像是在回味和感悟,看着剧情的落幕真的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最妙的就是,曲中剑的剧情没有塞一大堆东西给你,而是用漫画的风格浅浅勾出你的好奇心,自然玩家就会在资料中寻求想了解的故事。
整体测评
这样一款独特的武侠音游,不管是剧情巧妙的设定还是颇有新意的玩法融合,以及水墨漫画风的美术风格和简洁明了的UI设计,都让人难以想象这会是那个天美工作室的作品。不过曲中剑目前只是测试,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目前曲子很少,打击感虽然很强但是攻击的判定方式会导致玩家注意力大多数集中在视觉反应上,搞得反而和节拍……好像不太合得来 ,设置的内容需要进入游戏内后才能调整,音游必备的偏差值也没有专门的测试关卡……但总体上绝对是一款瑕不掩瑜的佳作。
虽然说它毕竟是那个厂商的游戏,还只是测试阶段,现在是单机无广告内购,但后续会不会搞些什么骚操作也确实没法下定论,但就目前而言,曲中剑绝对是我这两个月玩到的,期待值最高的游戏,没有之一 ,附带的古琴模拟器更是一大加分项,希望能好好打磨,正式上线时不要从曲中剑变成氪中帝吧!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二吃猿部落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古琴家高建国: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气。古琴的珍贵难得,是在弹琴时,心事剔透明朗,回到天真本性,返璞归真之中与天地对话,所以古代常常只听琴音便可识得甚至懂得一人。
初识古琴家、画家高建国先生是缘于一首《山居吟》,琴音苍古之中松透疏朗,高老师将其间“高山为屏,清流为带”之雅逸、“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之旷达和徜徉其间、若有还无的萧索以指尖之流水古韵和琴法之铁画银钩的线韵感勾勒成诗。琴家高建国先生弄琴之时,不忘习画,常怀琴心,于古琴之中加入水墨游走,运指如行云,与古画之中添韵加音,丝弦似蝶舞,画在琴中游,音在墨里飞。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古筝悦人,古琴悦心,很多时候,古琴往往是弹给自己听的,刘长卿曾言:“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高建国先生琴画双绝,才高意广。古琴的“与天地之对话”,当得起“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若果说古筝是大家闺秀,琵琶是小家碧玉,而古琴则是“真名士自风流”。
高建国先生弹琴三十余载,回忆往昔,遇见古琴是自己命运中的注定的缘分。琴之型制成于东汉,南北朝时,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异彩纷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琴几乎鲜有人知,近年又逐渐兴起。
高先生谈到古琴的小众与大众之时,坦言:“小众与大众是相对的,古琴五六十年代鲜有人问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弹奏,现代有很多人是真心喜爱古琴,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着作秀成分,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十年之内没有太多动静,近年来才有大众化趋势。”先生说:“提起古琴,总会有人想起那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古琴其实是有门槛的,尽管近年来又大众化迹象,但实则依旧是小众,无论从难度还是本质包括素养而言,古琴都是有要求的,真正想要弹奏好古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古琴美在意,妙在境,技是艺之基础,艺是技之外延。”
高先生弹古琴是巧合,也是必然。他生于枕水而居的江南,氤氲着诗意水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江南之地,不仅于历史更迭之中孕育了千年文化,还养育一方才子墨客,更有多家琴派竞相开放,江苏自是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先生承袭了广陵派的恬逸洒脱、圆转流动,金陵派的端庄古朴,俊秀文气,并兼收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琴风之中格调取法天地,方正端重,但其意蕴之中又饱满绵长,松透圆润。
先生少时便接触过多种乐器,那时候当地宣传队举办演出,先生耳濡目染,彼时民族器乐中古筝、笛子、唢呐、二胡等皆是演出的座上宾,先生自小也涉猎过二胡、三弦、小提琴、笛子和板胡,音乐是相通的,那时年少,纵然对于乐器有所感悟,也只是将之视为乐器,虽偶尔听他人弹奏古琴,也知晓古琴变调之繁复,却始终未得真谛,或确切地说是,没有静下心去好好感悟古琴之妙趣。后来随着岁月消长,褪去少年青涩,开始逐渐接触世间百态之时,双手再按于古琴之上,竟然好似通灵一般,七弦根根分明,竟然弹到了自己心里,琴声泠泠淙淙如流水,在适时的阶段、适时的心境下,弹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领悟。
古琴不仅仅可以体现万物,应该说,古琴本身就囊括了相生之万物,天地之初始,先生说:“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可以如古琴这般意远韵长,藏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365天,琴面弧形,琴底平,象征天圆地方。古琴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一把琴七根弦,纵穿古今,横穿万物,尽收天地之万物,叹人生之喜悲。这样的一把琴,若无人间万象,怎能有这般山高水长,这样一把琴,怎么可能不动听不包罗万象源远流长!”
△高建国先生画作
先生笑谈:“其实古琴也有三种境界,最初弹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再过些年,就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古琴也讲求见人、见己、见众生,意境是虚实相生,但内心需正视自己!古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因为有自我认知,所以弹曲,对于古琴曲是选择性地喜欢,更喜欢弹奏符合时下心境的古曲!年轻时只是把古琴当做乐器,现在则是琴友,交友讲求随缘!你和古琴真正结缘的时候,你就愿意倾听他的声音,他也会理解你,倾泻而出你想要的韵律。当你能够通过文化背景感知古琴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件单纯的、简单的乐器,‘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初学古琴之时,也有诸多艰难,领悟不够,静心不够,如同写文章词不达意,犹有冬雪之孤冷,但一旦逐层参透递进,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寒冰乍破,春暖花开,内心无比豁达畅然!”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先生谦逊,看到近年古琴逐渐兴起,心中甚慰,被问及“是否有复兴文化的使命感在身”,先生坦然笑道:“自己才疏学浅,不敢担此大任,但确实希望古琴能够绽放璀璨,真正的历史传承,是将琴与书画并行不悖,不能就琴讲琴,作为我个人,我觉得内心追求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比如琴画,那也可称得上是一种使命感吧!”人之于自己,使命感在于以寻求自我价值的方式成全自己,感化他人,能以琴音感化他人、以七弦划亮他人世界的琴人,必然是内心纯澈之人,方能照见古今岁月悲欢交集。古琴的质感与变调相辅相成,先生半生都在用古琴解音解码与构造意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动静回转皆文章,高低浓淡见平生。先生认为琴人应该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洒然,天地万物可收纳于心,但又不萦绕于心。
在先生眼中,琴人弄琴,有些音,飞舞在琴弦上,有些音,却化成点点滴滴落在了心里。自己酷爱《山居吟》中的写意,但又独加一味萧索悲凉在其间;爱《鸥鹭忘机》之道法自然,但又别有一番天地;爱《庄周梦蝶》之痴而不迷醉而不乱,旷达时奏《良宵引》,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指法简洁,节短韵长,清冷之时奏《平沙落雁》,曲中展现水墨小品,意写云随雁字长,弹奏古琴把握意境,也可表达自己的小心情,这样的乐曲,才会有灵性,古琴曲始终在发展之中,我们当下学习,但却不是复制,而是融汇之中加入变通。古琴有100多个泛音,大约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每一个泛音都是心情之变奏。古琴历时千百年,有自己独特的记谱方法,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很多曲子都数十个版本,呈现了一个“变”,但却又都是“通”的,人生亦是如此,“变”是为了“通”,“通”是“变”的起始与宗旨。
对于古琴的“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高先生认为琴人也应该与其对应“妙、阔、散、雅、灵、正、逸、端、适”。
“妙”要妙在妙趣横生,妙音玲珑;如《流水》之曲水流觞,潺潺成画;
“阔”要胸襟开阔,明月入怀,纵观古今,天高月小,纵然苍凉,也不改幽思,如《关山月》之古朴大气,幽趣无穷;
“散”要散在“闲散疏朗”,气度闲适,林下之仪,蔚然清风,如《鸥鹭忘机》之曲意隽永,耐人寻味;
“雅”要雅在“雅正方正,清新脱俗”,如《梅花三弄》之仙风合畅,新声奇变之中风雅摇曳;
“灵”要灵在万物复苏于七弦,却又不拘泥于七弦,如《欸乃》一声山水绿之盎然灵动烟消日出,灵气缭绕间与天地山水对话;
“正”要正在“清正端然,君子之风”,心正方可使操,如《酒狂》之坦荡,纵然酒中有乾坤,壶里日月长,依旧不忘初始之君子坦荡荡;
“逸”要逸然超脱,神清自然,如《渔樵问答》,避开尘世,四季流转,流星飒沓,回风流雪,操缦谐婉自如;
“端”要端正亭匀,温润如玉,如《阳关三叠》之君子之风,磊落疏朗,快意之事莫若友,离别之时愁满怀;
“适”要适得其态,中和清远,适度进退,如《平沙落雁》中苍然沧古,却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高建国先生画作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先生早年经商,经历颇丰,现移居广东,曾任中国古琴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课程访问学者、画家。顶着一身名号,却对其看得淡之又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以有限之身探取知识,领悟一生,已经受益匪浅,名号不过是身外之物,青年宜看远,中年宜看阔,老年宜看淡。”
如同很多习琴的人,先生在三十、四十以及五十岁时候,都遇见过瓶颈期,遇见瓶颈期的时候,先生从不较劲儿和钻牛角尖,反而是“放一放”,或从画中找感受,琴画合一,音墨同源,琴心有寄,墨画无涯。画中找琴心,是高先生的妙法之一,更是自己在寻根溯祖中的一种对话与考问。
△高建国先生画作
先生倡议学习古琴的人不妨也练一下书画,琴之指法是抚琴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古人有“神采生于指端”之说:“山川草木、风花雪月,造化自然,此实境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运指之中”。有了运指,琴画才能如石涛评画所说“指于山则灵之、指于水则动之、指于林则生之、指于人则逸之”。先生提倡“曲风屡变,指法不移”、“指法要健,下指要有神有物”,古琴与绘画一样,无论是古琴还是书画,都要道法自然。
他提及清代画家龚贤在其课徒稿中的画家四要,第一条“用笔要古”,其实古琴也要“用古”。而又借用清人沈宗骞作《芥舟学画编》时所讲“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跋扈飞扬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剑绣土花,中含坚质,鼎包翠碧,外耀光华”,从而将音画同源得以统一,寻根溯祖之中,春风化雨,英华徐徐。
云起笔落处,“琴”上架来时,画时笔走游龙,琴音流水融畅,先生的画作有五代之风,宋画遗韵,明人之骨,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无论是运笔作画,还是运指操琴,皆善以“象外之象”勾勒“境外之境”,以“情外之情”写意“韵外之韵”。
他坦言自己无论是弹琴还是作画,瓶颈期是时常有,但又时常突破,有时也时常被锁定,那时自己不会把自己圈定在“结界”中和自己死磕,而是选择走出来,从琴走入画,或者从画走入琴。总能在“千江有水千江月,万 里无云万 里天”中找到另一方天地,自己在教习学生弹奏古琴的时候,也不会施压给学生,作为老师,既要懂得给学生“倒满”,也要懂得给学生“放空”。古琴和画都是一种修行,表面上是看大千世界,其实是见到自己找寻自我,如同自己的字“行芝”,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高建国先生画作
看先生的花叶之画作,有宋人的高古流畅,还有清代人的劲瘦,重要的是有风骨,骨秀神屹,墨笔勾写,淡墨皴染,大有《秋柳双鸦图》的作者梁楷画风中的隽永和清代沈铨的明快生动;画山水树木时,有五代关仝的笔法简劲之妙,一幅小品上山水层次铺排而来,点染树石风叶,中锋勾写,转折自然,墨色干湿浓淡变化多样,又尽显明人吴伟的《渔乐图》之生趣,更有李唐画“竹锁桥边卖酒家”中横生“锁”字之趣味与留白,意在画中,韵延画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高先生在云蒸霞蔚、峰峦出没、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成长,其画作铁画银钩之中又淡墨清岚,云山烟树,点笔破墨,笔力鼎健,构思新巧,先生也提倡多去模仿古画,于古画中与古人对话,找高古之音,寻沧古之律。师古人之迹,就是继承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师心更要师迹。
△高建国先生画作
古琴讲求曲线韵,右手音走出曲线韵曲线感,这与水墨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琴中强调的“保持自然音”、“制造走手音”和“制造震吟音”等处理余音,彰显它的韵之所在,绘画中刚与柔、力与气、轻与重、藏与露、笔与墨、虚与实亦是与之相融会贯通,心正笔才正,手正音才准。先生常引用“既百出以尽致,复万变以随机,恍惚无常,似惊蛇之入春草,翩翩有态,俨舞燕之掠平池。扬天外游丝,未足方其逸;舞窗间飞絮,不得比其轻。方似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既蠕蠕而欲动,且冉冉以将飞,此能尽指之柔德者也。二美能全,固称成德”将琴画同源进行阐释。
很多人都好奇古琴家的内心世界,是否孤独,先生引言《幽梦影》一句:“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身入心不入,这是东方曼倩;身出心不出,这是佛印了元。孤独是自己的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先生感慨自己早年还会蒋捷的那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高建国先生斫琴
而如今,自己却会淡淡一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孤独从来都是自己的修行,与他人无关。人在得意之时不猖狂,在失意之时不丧志,就已经是一种境界。如若觉得孤独,是还不够强大,享受孤独并与之同乐苦中回甘,方为大者。人之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笑看千帆过尽处,不愧不欠不悔不怨,已是难得。自己更喜欢“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品“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先生只愿琴画弦笔之真善美与万物之真善美长存人间,点染大千世界,笑看清风明月。(文/棋棋)
来源: 光明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